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武汉高校崛起80后教授群体受热议

发布日期:2013-05-27 14:14:00 点击次数:

  25岁的副教授,28岁、30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大学老师“白发先生”的传统印象,高校教授队伍年轻化正成为一种趋势。近日,记者从武汉地区多所高校获悉,目前,武汉高校“80后”教授达到30余人,他们多数拥有海归背景,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兴产业。

   武大28岁教授受热议 学生称很期待

  记者从武大获悉,目前,武大最年轻教授邓鹤翔是“85后”,只有28岁,年初刚被引入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据了解,邓鹤翔是武汉人,毕业于武汉四十九中学。2003年,邓鹤翔获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保送复旦;201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曾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武大化学院老师向记者透露,邓鹤翔目前还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今后将主要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授课工作。
  对于这名年轻教授的到来,武大材料与物理化学专业的同学们都表示很期待。“虽然年长的老师更有经验,但年轻老师跟我们年龄差距小,更容易沟通一些。”该专业学生小庄笑道。应用化学专业的蒋同学表示,希望邓教授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讲座,这样,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听他讲课了。

   人才引进政策造蓝海 武汉地区80后教授达30余人

  据武大人事部副部长卢昌宁介绍,目前武大有40岁以下的正副教授一百余名,15位正教授中有三四人都是“80后”。
  记者了解到,除了武汉大学,武汉地区高校80后年轻教授还有不少。华中科技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吴燕庆只有31岁,现任教于电气学院。吴燕庆2005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度大学,2010年起在IBM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曾获国际半导体器件研究会议最佳学生报告奖和IBM全球博士生英才计划奖。华中科技大学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引进的“80后”学者夏帆,目前已在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任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最新引进的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学者王涛,出生于1980年。“其实,‘80后’教授出现在高校教授名单上早已不是凤毛麟角的事情。”卢昌宁表示,在国家政策方面,近几年对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从社会环境上讲,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有了深造的机会,这些都为“80后”教授的出现提供了背景;同时,各大高校都在加强培育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吸引优秀人才。引进成功后,这些人才也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平台。
  据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共19名,其中最年轻的出生于1979年。华中师范大学3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共149名,最年轻的两名教授都是“80后”。武汉理工大学35岁以下、副教授职称以上的老师有155人,其中最年轻的31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地区高校“80后”教授(含副教授)人数超过30人。

年轻教授多是海归 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兴产业

  年轻、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国内外比较前沿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初露锋芒是这些年轻教授的共同特点。
  “其实,在国外,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自己的团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出生于1980年2月,32岁时就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夏帆说,他们这一批年轻的教授,多数在国外求学或者工作时就已经在各自研究的学术领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而且在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了解,目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登上高校和研究机构教学、科研前台,这在北京、上海已成明显趋势。记者发现,在传统的文科和经济学领域中,80后年轻教授并不多见,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新兴产业,并且蕴藏着巨大经济潜力。
  武大“85后”教授邓鹤翔的研究方向是绿色能源储存,也就是要克服清洁能源难储存的不足。而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表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产值将达2.4万亿美元,成为继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外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华中科技大学吴燕庆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微电子器件和纳米电子器件,夏帆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癌症早期检测、生物传感器等。“从引进的年轻教授来看,‘新兴产业’人才最受青睐。”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剑平透露,像“82后”老师袁荃的教授职称不属于“破格”,学院引进人才时会综合考虑她的研究成果及成果的发展前景,“看准了就直接给。”袁荃教授职称是通过教授委员会讨论、投票、公示等流程,最终才确定下来的。博士后直接进入武大成为教授,袁荃不是第一个。朱剑平称,直接给予教授职称,一方面是为了吸引人才,另一方面是给予人才相对较高的平台和起点,使其更具备竞争力。

   教学科研压力大 圆梦路上无怨无悔

  记者联系“80后”夏帆教授时,他正在华中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忙碌。“如今,带着15个学生做课题,还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确实很忙。”夏帆教授说。
  2008年至2012年,夏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跟随导师AlanJ.Heeger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做课题研究。“我比较喜欢科研,也喜欢与人合作。由于年轻,顾虑少一些,比较不害怕失败。”回国后,夏帆教授与国外导师常常保持联系,也经常参加国际顶级会议。
  当被问及在高校里当教授的工作压力如何时,夏帆说:“压力当然大了!不管是否是节假日,同事们几乎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刻苦钻研,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回家都11点多了。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没有好的成绩就会被淘汰掉”,“做科研的人,走路睡觉想的和梦的基本上都是科研上的事。”他把做科研比喻为爬高山,前路虽然十分辛苦,但是为了心中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梦想,无怨无悔。不少80后年轻教授回国任教,都是因为心怀梦想。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由于在微电子器件和纳米电子器件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一两年前,美国一些大的科研机构早已把目光瞄向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吴燕庆。然而,2012年,吴燕庆却回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任职。作为年轻的“80后”教授,吴燕庆希望能通过对新型微电子技术及纳米电子器件进行深入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整合各项光电技术优势,设计并制造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集成器件,促进其在光通信及新能源建设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转化。“这也是我来到武汉的原因,这里就是我圆梦的地方!”吴燕庆说。

【供稿单位:荆楚网2013年05月21日    作者:郭会桥 宋锐 徐伯行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胡楠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