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哈佛大学:作弊事件发生以后

发布日期:2012-10-19 10:22:18 点击次数:

  在美国,哈佛无小事。
  新学期伊始,8月30日,哈佛大学发表声明称,在上学期某门课程开卷考试中出现雷同现象,有可能涉嫌作弊,学校对此将展开调查。这一惊人的消息瞬间传播开来,很快就成为网上热议的一个全国性事件。
  实际上,这个事件本身不复杂,甚至在美国高校中也并非罕见。但笔者以为,如果仔细观察哈佛大学针对此事件的应对措施,以及各方的深刻反思,应该更能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有益的启示。

及时而透明的应对

   事实上,此次作弊事件本身再简单不过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据报道,在上学期5月的一门《国会入门》课上,任课教师普拉特助理教授宣布该课程考试为开卷,学生可将试题带回家做,但要求彼此间不得讨论。但之后批改作业的一位助教发现,有不少学生的答案相似甚至一致,有抄袭之嫌,遂向授课教师反映。普拉特向校方报告此事。校方在初步审查的基础上,作出对事件进行调查的决定。
  由此可见,这次事件并非人们常见的闭卷考试或论文中的作弊,只是在开放式考试中,学生违背了不得相互讨论的规定而导致的试卷答案相似乃至一致。
  总的来看,哈佛在事发后的态度严肃而慎重,思路极为清晰,应对措施及时而透明。
  首先,面对被媒体一再形容为“空前”的作弊丑闻,哈佛既不回避也不遮掩。从各方报道看,事情虽然发生在上学期期末,但学校在获得报告后很快介入并开展了初步调查。新学期伊始便公开此事,校长福斯特和文理学院院长史密斯都公开表示,一旦此事被认定,将是哈佛的学术规范所不能容忍的。但与此同时,史密斯也强调,此事件涉及的只是一门课程,不能也不会毁坏广大学生出色的工作和良好的声誉。
  其次,在事件尚未确认为作弊前,严格保护学生的权益。哈佛在声明及对外发布的消息中,均拒绝透露课程名称和教师姓名,更不要提涉案学生的名字了。虽然还是有媒体将相关信息挖掘并披露了出来,但哈佛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对此予以公开确认,而几乎所有媒体也无法联系到任课教师和助教。
  再次,严格按照程序调查,不设置期限,保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并及时在内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在事情出来后,哈佛立刻组织了专门部门开展调查。校方表示,大家都希望早点看到结果,但为公平起见,学校不会为此设置调查的时间期限。从初步结果看,选《国会入门》课程的学生约有279人,其中125人与此事有关。为此,学校召集所有涉案人员单独面谈。此后,相关负责人向所有同学发送邮件,称如果没有被叫谈话,就说明没有问题,无需为此担忧。这就防止了恐慌情绪在校园中的无序蔓延。
  最后,迅速通过各种方式宣讲何为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比如组织由教师、本科生、管理者等组成的学术诚信委员会,征询师生意见的同时借鉴其他高校的相关措施,有专人负责研究师生对学术道德政策法规的认知问题,邀请外来专家讲解学术道德问题,开展全校范围的学术诚信大讨论等。

哈佛与教育界的反思

  此次事件由于发生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哈佛的内部,自然引发了美国教育家与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但整体而言,哈佛以及教育界的人士都没有仅仅将视角局限于作弊本身,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
  第一,近年来,学生作弊现象所发生的比例是否在上升?为什么会上升?
  近20年的数据显示,在全美大学中,有1/4到1/3的学生承认自己曾有作弊行为。有学者指出,作弊行为大概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且屡禁不止。大多数专家也相信,虽然检测手段愈加高明,人们对学术不端行为也愈加敏感,但作弊现象还是日渐增多。原因之一就是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网络资料的整合与利用似乎易如反掌,这反倒使学生很难认识到,甚至是并不在意他们已经挪用了他人作品。
  第二,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看,什么样的学生在何种情形下最容易作弊?如何加以避免?
  有学者指出,特别脆弱的学生易于出现作弊现象,这种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容易紧张和缺乏自信的人。进了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后,由于家庭和社会对其有很高期待,他们感到巨大压力,因此非常害怕失败。在这种压力驱使下,为了使一切都能在自己掌控之中,容易走向作弊。
  第二类是小集团中的学生,比如兄弟会、姐妹会(美国大学中的社团组织)、俱乐部、体育队等。在这样的团体中,人们非常讲究忠诚,因此在出现了作弊现象后,事实往往会被掩盖起来。有证据显示,对作弊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能够帮助人们预测谁将更可能会有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第三,大学该如何抑制“作弊文化”?
  虽说学者指出了容易作弊学生的类型,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学术不诚实问题。当今社会似乎是一个充斥着谎言与欺骗的社会,运动员、政治家、新闻记者、教授乃至学生家长都有可能欺骗或者作弊。那么,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环境呢?
  教育专家强调说,只是指出、裁定某人的不诚信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办法探讨和解决结构性的决定因素,以及人们何以冒险进行学术欺诈的各种因素才更为重要,也才能因此抑制“作弊文化”的泛滥。
  第四,在网络化时代,教师应该如何做,学生又该如何学,才能避免学术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众所周知,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想把一切都教(交)给学生。而现在的网络资源又如此丰富,无论何种作业,只要是开放式的问题,学生上网轻点鼠标,答案便顷刻间到手。而在课堂上是否应该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设备,以及如何使用电子资源,都成为教育者极为忧虑的问题。
  但也有学者指出,其实诚信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哈佛的一位毕业生说,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育,承认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一切皆取决于学生。讲求学术诚实乃是学生的职责所在,作为成年人,他们应该知道作弊是错误的,这是底线所在。

新时代有无新的学术规范标准

  针对此次作弊事件,有学生在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后认为,该课程任课教师对考试的要求不够明晰。虽然不允许学生彼此讨论,但如果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课堂笔记以及网络资源来完成”,这与和同学讨论有何不同?况且借助这些资源后出现雷同现象的可能也并非没有,但在此情况下被视为作弊,对学生来说是否又不公平?
        而引发争议较多,也令学者感到忧虑的问题在于,很多受访学生认为,像这类公开的开卷考试出现雷同,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毕竟使用的材料相同——比如老师所提供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网络化时代,知识不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专家学者,而是愈加走向大众,很多人都有过从网上下载各种知识、资料的经历——在一些学生看来,这不是抄袭或者剽窃。
  事实上,各种学术规范手册都会讲到,在讨论何为抄袭与剽窃时,诸如“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这类常识是可以被当做公海一样的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既无需引号,也无须标示注解与出处,即便雷同也不会被视为不规范。那么,在今天知识大爆炸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点会进入类似的“公海”,成为共享的知识,那么这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会不会扩大?这应该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新时代有无可能出现新的标准?类似哈佛这种开卷考试中的雷同试卷问题能否为新时代的规范所接受呢?也有待人们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供稿单位:《中国科学报》2012年9月12日    作者:郭英剑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齐敏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