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管理须增强服务意识
发布日期:2012-09-11 16:27:40 点击次数:
最近,随着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加强和改进学术管理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问题。学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品学兼优的学问家、教育家。“管理就是服务”。如同政府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一样,学术管理也需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者们安心开展教学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服务,从而为优秀学问家、教育家的涌现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下面以高校为例,对此略陈管见。
改善生活条件与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学者安居乐业。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现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越盖越宏伟、越豪华,但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为稻粱谋”上,从事经济效益较好的“副业”,贻误甚至荒废了教学和科研这个主业。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衣食住行等得不到适当的保障,想要学者们静下心来从事教学科研,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术管理,需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之间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二者的协调共进,避免出现“大楼数量上去了,大师数量下来了”的局面。
改进任务管理模式,科学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当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发表的论文数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适当的量化管理是必要的,有利于明确任务和考核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高校为教师规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过大、过重,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在高校扩招和普遍强调建设研究型大学、增设博士点硕士点研究基地的形势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一些教师或者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从事学术研究;或者疲于应付科研考核,粗制滥造甚至剽窃作假。这说明,从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承受能力出发科学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已成为加强与改进学术管理的当务之急。
改革学术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量取人”、“以刊取人”的价值取向。很多高校规定,教师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在职称上获得晋升。但当前我国核心期刊数量有限、版面有限,而有职称晋升需求的学者数量庞大,“僧多粥少”的问题突出。这一方面导致一些学者为了满足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而忽视质量、注水掺假,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确有质量和水平的论文与成果上不了核心期刊。这种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学者潜心治学、打造精品力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纠正单纯“以量取人”、“以刊取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和落实“重质不重量”、“重文不重刊”的理念。
借鉴“教授治校”的传统与现实经验,避免资源和权力过分集中。一些高校的学术管理行政色彩浓厚,校长、处长、院长、系主任等管理层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事关学者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拥有“生杀大权”,个别人甚至垄断了课题经费、评优评奖名额,或者在职称评定上搞“权钱交易”。这必然损害学术管理的公平公正,并导致一些学者无心治学,一门心思想谋个“一官半职”。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借鉴国内外“教授治校”的传统与现实经验,探索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等,避免资源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使学者能够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从事教学和科研。
【供稿单位:《人民日报》2012年6月21日 作者:彭国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烨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