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欧洲一些大学的学生交流比例更高。在国际化战略中,科学规范的学分互认体系是战术基础和关键。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刚刚起步,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不小差距。
目前,我国已与世界近200个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交流合作,跨境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互补,也可以从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国际背景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未来面向全球市场和解决全球问题的新型人才。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分互认是学历互认的基本元素
学分是对大学学习量和学习成效的衡量,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经考核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学生既可以在本校修读课程,也可以在国内外其他高校修读课程取得学分。高校学分互认机制正是对学生在国内外其他高校学习量和成效认可的机制,也是学历互认的基本元素。学分互认机制有助于打破学校单一区域,国家、地区地域限制,实现不同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学分转换机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基础。
在制度建设层面,欧洲和美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学分互认体系,其中“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为统一的制度典范。美国高校学分转换机制比欧洲更加灵活,更重视高校自主权,学分转换不限于同等水平的大学,而且包括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等不同层次学校间的转化。其特点是,首先,重视学分互换协议的达成,为学校之间顺利进行学分转换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在学分转换时重视课程结构的可比性,即学校对学生在其他学校学习的课程进行认定时,重点评估该课程与本校课程的相似性,以决定是否能够转换成本校学分;再其次,十分重视对学生课程的评估,要求经过学校招生注册部门和学术教师的双重评估才能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学分认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这表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学分互认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国内部分高校在跨校选课及学分互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学院路8所高校的联合体。此外,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城市的高校间也进行了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尝试。国内首批9所“985”高校(简称C9)签署了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其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学生跨校选课及学分互认。但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观念保守,制度层面学期长短无法统一,学分转换制度缺位、跨校选课财务结算障碍等原因,国内高校间跨校选课效果并不理想,跨校选课学生还属少数。
与国内高校间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步履艰难形成鲜明对比,近年国内与国外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60多所大学建立了各类交流和合作形式,与80多所大学每学期保持学生学期内交换,还系统参与国外大学暑期学校项目20多个,年度派出1500多名本科生赴境外大学学习。相比5年前,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翻了三番。实现以上目标的基础之一就是北京大学2005年建立起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制度,出台了《北京大学本科生赴境外大学学习的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相关管理办法》。
建立对国内外高校课程的评估机制
随着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日益增加,建立对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评估机制尤为重要。两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两校都有益处。要达到双赢,双方必须互相了解各自学校的学术声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地位、课程内容、教师资历等要素,以此作为学分互认工作的起点。
管理过程中有三方面细节需要注意。
第一,A高校学生去B高校学习,如果B高校与A高校学术水平和课程要求相当,A高校可以承认B高校的学分和课程成绩,课程成绩等值转换。
第二,A高校学生去B高校学习,如果B高校比A高校学术水平和课程要求高,A高校可以承认B高校的学分,但课程成绩应该升值,否则会影响优秀学生交换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些国内二本大学的学生即使有机会也不愿意到北京大学学习,因为学校不提高他们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成绩,如成绩降低他们有可能失去本校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机会。
第三,B高校接受A高校转学学生,其中B高校比A高校学术水平和课程要求高,B高校可以承认学生在A高校的课程学分,但课程成绩应该贬值认可。这是跨校转学的关键。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
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学分转换程序包括课程认定、学分认可、成绩记载等相关环节。
学生在申请跨校选课或申请参加交换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对方交换学校的课程设置,并参考本专业教学计划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预选。在提出申请时,需附上对方学校课程预选单及所选课程简介,以便学校初步认定。建议必修课由院系教学主任确定,选修课由教务部统一认可,院系应建立相应委员会处理疑难问题。学生申请成功后赴交换学校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参加对方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取得考试成绩。学生交换学习结束后,带回课程成绩单、相关课程内容简介及交换学校学分学时对应规则等。学校根据成绩单、课程内容简介等对课程和成绩进行认定,要注重学生交换期间所修课程与本校课程结构的可比性和相似性。课程内容相似即应当认可,其学分和学时可宽泛掌握。课程认定结束后,参照学生所在学校学时与学分对应规则对学生所获学分进行认定和转换。为便于规范操作,学校应设计学分认定和转换申请表。学校将转换后成绩单上的课程名称、成绩、学分、学时、课类等内容登入学生所在学校成绩库。毕业后,应将学生所在学校提供的学业成绩单、交换期间对方学校提供的课程成绩单以及学分认定和转换申请表一同存入学生学籍档案里,以供备查。
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刚刚起步,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不小差距,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欧洲一些大学的学生交流比例更高。在国际化战略中,科学规范的学分互认体系是战术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