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馆藏丰富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眼下正被“裁员”阴云笼罩——2个月前,它正式公布了机构重组方案,部分岗位的职责将变化,部分岗位将不复存在。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在向全校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中把话挑明了:哈佛大学图书馆若要把20世纪的荣耀延续到21世纪,就必须作出一些变革来适应新时代。
哈佛图书馆的“异动”,在同济大学最近举行的“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上成了话题。
“如果我们还沉醉于藏书量多大、看书的环境多好、硬件设施多先进……那么这个美好的图书馆,或许将是员工们的职业坟墓。”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认为,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传统图书馆都走到了一个拐点:新时代越来越明确地要求它转换服务功能。
许多读者甚至说,因为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改变,如今他们已经基本不需要图书馆了——那图书馆怎么办?怎么找到继续存在的理由?
新文献“开放”了,旧文献“数字”了
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任主席吉姆•雷提格在大学图书馆系统已经干了37年。“1976年我刚到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员工们每天就是忙着给新书做标签……”从前,图书馆围着纸质书转,管理员们日复一日地选书、排序、归类、上架;后来情况渐渐变了:先是视频、影音文件和翻拍储存文字出版物的微缩胶片等新品种要有人整理、纳入馆藏;近年来互联网上海量的数字化信息,也有待图书馆“选择性”地收藏。
“今后的出版物会同时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馆还有没有必要把它们都买下来?”图书馆历来是“大买家”,现在碰到了新问题。但这实在是个小麻烦,吉姆发现了严重得多的大麻烦:图书馆花巨资买来的东西,如今的大学师生不怎么稀罕了。2010年,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一项调研显示,正撰写论文的大学生查找资料已首选互联网,使用搜索引擎;30%的大学生遇到难题待解,不再到图书馆找书,而把难题贴到网上寻求答案——他们常常能得到网友中行家的热心指点。
同为图书馆馆长,张晓林关心另一个大麻烦:将来图书馆“或许没啥好东西可买了”——因为“开放获取”的进程远比预想的要快。
“开放获取”,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发起的一项运动,目标是任何人都能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资料。过去,大学等的专业图书馆购买大量学术期刊,“囤积居奇”,作为吸引读者的一块大磁铁;可美国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ONE)发表的一份预测报告称,到2016年,50%以上的学术期刊都将“开放获取”。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一些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已被要求把研究成果和数据上网,放在公共知识库里任人免费获取。
许多新的好东西没必要买了;而那些旧的好东西,被图书馆引以为豪的馆藏图书资料,则越来越快地在数字化——今后人们对着电脑就能上网找书找资料,何必去图书馆?
“数据密集型”科研模式,这是机遇
“我们走到了拐点,但可怕的是,大家都还不知道,在那个拐点后面的弯道上会发生什么事。”张晓林说,中科院在全国有100多个研究所,研究人员达5万之众,“需要我们服务的读者,常常远在1000公里以外”。
他认为,“时至今日,如果还让西双版纳的读者为查资料跑来北京,那是我们的严重失职!”
他的意思是,图书馆可以也应该提供文献资料的搜索服务。
对这项服务,好些科研人员不解:“在网上找资料,我们都会,要你们代劳干嘛?”在他们看来,图书管理员不是专家,对特定领域信息的搜索能力,“恐怕比不上我们”。
张晓林却说:“做一个课题研究,如果只到图书馆——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线下的,查几本书、几篇论文,这样的科研方式现在已经不行了。”
新技术不仅汇集起海量信息并提供了便捷的搜索获取方式,也在改变科学研究的模式。2009年,微软公司发布的“科学研究的第四种范式”论文集中明确提出:海量的科学数据+开放获取和利用,正催生出一种新的“数据密集型”科研模式。科研人员借助电脑大规模获取数据、文献资料,设法比对、分析,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挖掘出新的科学发现。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张晓林解释,科研人员搜索信息有两种情况,一是“精确搜索”,事先知道自己要什么资料;但更多的是另一种情况,只有个大致方向,此时要做“模糊搜索”。例如做城市环境课题,所需的不只是一两个特定、狭小领域的资料,而需要多个相关领域的资料。一次搜索,可能就会找来成百上千篇论文——科研人员怎么可能一一读过?那么如何从中筛选出自己可能用得着的内容?这要交给电脑来“读”,由电脑在人的指挥下“读”。
张晓林说,“模糊搜索”和对搜索结果的筛选处理,远比“精确搜索”复杂,是一门专业,恐怕不是科研人员能够自己胜任的。这就给了专业图书馆及其员工新的机遇——有事可干,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把员工“赶出”图书馆,“逼”他们转型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不少员工正被“赶出去”。张晓林说,要把他们“从座位上连根拔起”。
去哪儿?去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呆在一起,实地、实时了解他们对信息检索服务的需求。眼下已经有60位员工有了新的工作地点,他们不再管书,而要努力转型成信息处理专家,当好科研助手。
世界上不少图书馆都在做资源重组和功能再造。大学等的专业图书馆构想着自己的转型路径,一般的公共图书馆也需要另辟蹊径。吉姆坦言,在图书馆功能再造的过程中,人事问题很棘手。一些员工必须再学习、再培训,适应新岗位。而今后图书馆引进新人,会有全新的专业学科背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