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中国大学如何重担道统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31日 22:42 点击次数:

  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站在台上,念着论坛主席老同学李政道的来信。千余人的学术大厅里,座无虚席,一片寂静。
  “大学延续着一个民族的道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脉,良好的文化传承方能托起创新的大厦”,李政道万里之外的焦灼,扑面而来。
  这是12月17日,南京的早晨。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主席,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正在进行。
  去年求解“钱学森之问”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后,科教界表现出的热情,让李政道感受到了久违的百家争鸣,更使他“对伟大祖国的未来信心倍增”。
  欣慰之余,一个潜伏已久的问题提了出来:大学新使命是什么?
  在李政道看来,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理应成为高教大国。当前国家正在强调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大学延续着一个民族的道统,此刻更应勇于担当。
  让他深感担忧的是,目前却出现了一些高校盲目求大、单纯求快的现象。他认为一场对大学使命再认识、再深化的讨论非常必要。
  最终,创新中国论坛组委会把“大学新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议题抛给科教界。
  “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时代命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认为,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挑战。她接连发问:大学能否抵住功利诱惑?能否保持独立的学术精神?能否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坚守真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应有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应激发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和热爱,但长期以来,大学在此方面却是缺失的。
  论坛上,困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被提出:大学如何与传统文化发生关联?哪些传统文化才是优秀文化?如何传承?又如何推陈出新……
  有问题,当然就有答案。
  主旨报告中,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从多年的实践体会入手,梳理了素质教育对文化育人的探索历程。他认为大学应提高针对文化与素质教育这两方面的“自觉”。
  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中科大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认为,答案其实十分明晰:大学应回归本质,成为培育人、发展人的基地,以先进大学文化进行价值重塑;另一方面,大学要以先贤“为天地立心”的古训为圭臬,唤起社会深刻的文化自觉。
  在传承路径上,楼宇烈认为,通过艺术教育来认同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路径。“中国文化分为道和艺两个层次,历来由道统艺、由艺升道,要从艺的层面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他自己就深谙古琴和昆曲。
  带着跨文化视角,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李中清重执中国“六艺”传统。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这位新院长将创意艺术搬入课堂,人文课程成为必修课,很受学生欢迎。
  “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些特质,一方面当然是学术卓越,一方面是更为广泛的才能。在这方面,人文教育起很大作用”,李中清说。
  在呼吁大学重担道统的同时,有学者将视角转向政策和文化环境。
  “政府应该真心实意地贯彻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语气激越。他认为,要重塑大学精神,功夫要下在校园之外,夯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基在于“政策的自由”。
  对于这个宏大的话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感到心里没底。他没有讲稿,也没有答案,只有疑问:大学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包容的文化体系,但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否允许创新、支持创新?他所举的一个例子是,以色列总统曾说起自己小时候妈妈每天都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你今天有任何问题挑战你的老师了吗”,而他每天问孩子的问题则是“今天听老师话了吗”。
  “中国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革新。”他话音刚落,掌声一片。

【供稿单位:《科学时报》2011年12月19日    作者:龙九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传燕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