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成为创新动力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09日 10:34 点击次数:

  在与《文汇报》记者的一次访谈中,政治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曾如此评述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人文社会科学能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种不同路径——多种可能路径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政府官员而言尤其如此。如果所有政府官员都是工程师,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去找最好的答案好了。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能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看起来老旧,但实际上,很多还是非常现代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这里,裴宜理实际上强调了发育良好的思想市场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思想市场需要多样性学科和多元观点的平衡参与。但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下,技术之上(而非文理兼容)的思想占据了社会价值的实际支配地位。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险象和困顿,绝非全然源自技术因素,也不可能止于技术方案。商业行为和产品中的人文关怀、工业过程和组织的变革、商业模式的革新、产品的设计、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创新、政府决策的合理化……所有这些领域,原本是人文社会学科大有作为的舞台,如今却难觅人文社会学家们的踪迹!相反,厚古薄今、孤芳自赏、隔岸观火、见风使舵等保守行为,成为了这些学科领域被诟病现象的一部分。在这个充斥了无限量信息的社会,思想市场呈现丰富的单一性。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们迫切需要以一己专长,提出更具想象力、启发性和全局观的社会命题,并成为思想市场积极的参与者、挑战者,而不是旁观者!
  拓展人文社会学科未来发展空间,首先需要寻找那些能回应更广泛社会群体关切的研究课题。根据丹麦企业研究机构DEA对100家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研究需求的调查,企业关注的发展议题多数与人文社会学科密切相关:质量与创新、互联网行为与沟通、老龄化社会、文化和商业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价值意义和影响、变革动力等。类似的,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社会、行为和经济科学协会”2010年对国际人文社会学科学者的调查,人口变化,资源匮乏,沟通和语言学,技术、新媒体和社会网络,是未来10年里人文社会领域的主导性研究课题。虽然人们对于未来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重点的研判不尽一致,但是学科交叉、全球价值、人文关怀却是这些课题背后共同的信念。
  由科技进步和公共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都具有两面性:物质和精神、短期和长远、局部和系统、国家(地区)和全球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可以丰富社会发展的意义,为过度膨胀的物质世界注入平衡的力量,并为解决发展困境指引良策。例如,有研究显示,在丹麦,每户家庭每年要抛弃1500欧元的食物,约占家庭年均支出的20%。因此,在讨论和确定全球暖化和资源危机政策时,除了技术突破,改变人类消费习惯势在必行,后者需要伦理学、人类行为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支持。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对市场趋势反应灵敏的社会部门已经开始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了。据调查,2007年,在丹麦有55%的人文学科大学毕业生求职于私营部门(包括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自创企业等),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只有33%。这些文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战略性沟通、产品开发与创新、市场营销与广告等领域的工作;比较而言,公共部门的人文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教学、文化等领域的工作。
  新技术和发明无不都天然地蕴涵着人口、伦理、心理、人类行为、文化、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的要素,但人文社会学科迄今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基于学科自身的专业化。虽然局部的概念和理论在社会决策、媒体和公众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体而言,人文社会学科仍需要用更多的事实依据,在思想市场中证明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社会科学报告2010》所评论的那样,很少有经济学家预测到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而他们提出的危机应对方法也相互冲突;政治学家有时被指无法预计公众意见的深刻变化;社会学家也时常不能明辨重大的社会趋势。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种社会问题的盘根错节,以及区域性问题可能在世界范围迅速扩散,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日益碎片化、专门化和抽象化,已经极大地妨碍了这些学科对于现实世界的指引意义,也极大地压缩了人类想象和创造空间。现在,跨学科研究和团队工作正日益成为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显然,不同学科文化和思想的融合,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便捷地进入不同社会和科学领域,提升其在思想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唯有制度上保障不同信息和思想能真正自由和独立地表达和传播,思想市场才能获得持久的生长土壤,因为社会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个性思维自由舒展的产物!


【供稿单位:《科学时报》2011年12月22日    作者:侯定凯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丽丽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