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坚守大学精神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30日 22:41 点击次数:

  近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在文中,张庆熊称,11月10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赫然发现教室里空荡荡,“一个学生上来告诉我,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武警班学员被团委叫去维持相辉堂秩序”,因此请假。张庆熊感叹“复旦世道变了”。
  张庆熊在文章中表示,自己愤怒的原因不是这些学生没有事先向他请假,甚至也不是“因为学校团委没有经过教务处同意,没有经过哲学学院的同意,就通过武警班的队长让这些学员不来上课而做与娱乐相关的事情”。他最感到愤怒的,是“团委的相关领导分不清楚教学科研是第一位还是娱乐追星是第一位”。在文中,张庆熊还感慨“复旦的世道变了”。他表示,以前自己总是欣慰于“复旦大学的学生勤奋、聪明、好学,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内”,但现在,他觉得,“复旦大学一部分学生把追星、娱乐放在第一位了”。透过“团委组织学生请假护明星”,笔者看到的是弥漫在社会上空的浮躁病。
  当代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浮躁现象波及大学,严重冲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破坏了大学的学术氛围,我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事实上,团委举办娱乐活动本身并没错,但如果为了迎合社会流俗而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势必会得不偿失。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美国学者布鲁姆在目睹美国大学与社会的过度结合之后,发出哀叹:“大学必须抗拒那种事事为社会服务的倾向,作为众多利益集团中的一个,大学必须随时警惕自己的利益由于人们的要求而更加实用,更为适应现实、更受大众喜爱而受损害。”当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社会的中心,其受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丧失了理想主义的大学,从神圣慢慢地滑向庸俗,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服务机构,而不知魂归何处。
  大学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功能之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应被物利诱惑,被不良风气与思潮吸引,而应始终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大学应摒弃过分专业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遵循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追求真理、创新知识为终极目标。
  综观世界著名的、有久远历史传统的大学,在坚守大学本质精神的基础上,无不具有自己独具一帜的大学精神,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博雅之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之气,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引领时代潮流的气质,北大的包容精神,清华的严谨态度,这些成为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在我国大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的文化精神和高等教育本质受到严重的侵蚀,并进而导致了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和大学传统精神与理想的衰落。实际上,这是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的看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精神的内涵。作为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及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大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为社会经济输送实用性人才的站台,大学应有它超乎政治经济之外的追求,即发展人(而不仅是塑造人)和生产知识(不仅是技术知识)。大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无功利的自由空间,大学中的创造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所以,大学如果一味迎合市场的现实需要,最终也必然会为市场所淘汰。这无疑是值得警醒的。

【供稿单位:《科学时报》2011-11-29B1大学周刊    作者:郭立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小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