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高教视野 > 正文

从学术研讨看中美教育差别

发布日期:2011-12-14 21:09:21 点击次数:

  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研讨(Seminar)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了。我自己的硕博论文都是在中科院做的,那时组内有固定的学术Seminar时间,内容主要是读书报告和个人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展,基本上是2个月一个循环。这样一年下来,个人主动参与的学术Seminar在10次左右。我依然记得那时在实验楼层内,只有我们实验室坚持不懈地做组内学术报告。年复一年,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博士毕业后我陆续参加了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我频频发现国外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在做报告时明显要比国人更为专业和自信。这不仅仅体现在报告的表述是否清晰,更多的也体现在报告人仪态更加自由大方、报告前的开场白充满轻松和诙谐、报告中对所讲内容的把握松弛有度、报告内容本身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报告后对各种提问的知之为知之与不知为不知的踏实态度。不得不承认语言关对国人来讲是一个难坎,但我认为语言关也不应该成为这一问题的全部借口。
  后来有机会了解到美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Seminar计划,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算是稍有头绪。向美国同行打听后得知,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每周都有学术Seminar,而且频度很高。以美国综合排名70位左右的西部某大学为例,该大学的生物系每周四下午4:00-5:00为全系师生的学术报告时间,通常都是邀请外面的大学或研究所的专家来作报告,报告时间在50分钟左右,剩下时间为听众提问。这一报告的水平比较高,专业性也极强,堪比一场国际性的学术报告。每周五中午12:00-13:00为全系师生的另一个学术报告时间,通常是系里一位教师(Faculty)先报告自己的研究内容,时间在30分钟左右;随后是一位高年级的博士生(硕博连读的学生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汇报自己课题的研究结果和计划,时间在15分钟左右(系里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每次都要签名,如果一个学期下来缺席2次,那么学术报告这门功课就没有成绩)。全系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和提问。除此以外,每个课题组一般在每周都有一次组内的学术报告。因此,每周下来一个研究生能参与4次学术报告。一年下来,每位研究生参与的学术报告次数应该在50次以上。
  由此可见中美研究生在学术Seminar方面的主要差别。首先,学术报告的频度存在显著差别,美国研究生一个学期参加的学术报告次数,比我个人整个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学术报告的次数还要多。其次,学术报告的水平不能相提并论。以我为例,参与的学术报告主要以组内为主,因为学生老师知根知底,我作了几次报告后他们就难以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了。而美国研究生除了组内报告,还有系/单位里的学术报告,这种相近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研究生提出的意见和评论,无疑更有利于个人研究项目的完善和提高。再次,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差别。个人感觉国内的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较为被动(体现在个人作报告的次数有限、偶尔能去听报告但不爱提问等),而美国研究生或是出于个人兴趣或是出于被迫,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以报告人的身份站在报告席上或与同行交流。我个人认为,最后一点最为突出,也急需在当前的国内研究生教育中得到重视。
  触类旁通的科研天才肯定是有的。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来讲,仅仅满足于国内小圈子内的认可,相信不是大多数人的目标。毕竟,只有得到国际同行之间的尊重和认可,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追求之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没有语言优势(甚至是短板),如果平时再不练好基本功,咱们凭什么和那些老外竞争?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些古训相信在今天的科研界依然适用。
      (中国海洋大学 胡自民)

【供稿单位:《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5日第5版    作者:胡自民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小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