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百年齐鲁 风华正茂

王兴步校友:我与齐鲁医院二三事儿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6日 17:39 点击次数:

2020年10月18日,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30岁华诞。

来自世界各地校友代表、社会各界人士齐聚美丽的泉城济南,庆祝齐鲁医院130岁生日。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业界名流大咖通过视频送上美好的祝福。

我作为校友代表,有幸参加了齐鲁医院的庆典活动,非常激动。

130年,齐鲁医院从诞生到今天,风风雨雨中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作为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多年的一名学子,每逢这个日子,我总不自觉地在心中默默念叨“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这是传承百年的院训精神。

虽然离校多年,但是这种精神就像一根长长的线,线的这头是母校,线的那头是在外奔波的我。

1982年秋天,我从沂蒙山区考进了医学殿堂——山东医学院。当时的医学院对面是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来,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成了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00年,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大学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我的母校先后成为山大齐鲁医学部和现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母校的附属医院变成了现在的齐鲁医院。

记得当时刚入校那年,齐鲁医院只有一座简陋的病房楼和门诊楼,如今已经发展成一家中西合璧、古朴典雅、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医院。

如今的她,几经沧桑,却风华正茂,享有“东方医疗航母”之美誉。特别是今年初,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严峻时期,作为“西华西,东齐鲁;南湘雅,北协和”中的“东齐鲁”,齐鲁医院扛起救死扶伤的大旗,150名白衣天使奔赴前线,用大爱播撒下无数生命的希望。

时光荏苒,如今的母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大批医药人才,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成为威震世界的大师、大专家,有的成为中华医疗战线的泰斗和栋梁。

母校因为他们熠熠生辉

我是在齐鲁医院完成了临床专业课学习。当时的代课老师都是业内鼎鼎有名的大师。现在想来,年轻时候的我,能得到他们的指引和点拨,是人生之大幸。

我的妇科老师,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江森教授,带我们见习的是殷立基教授,两位老先生在中国妇科界赫赫有名,江森教授还是妇产科学副主编。我的神经内科学老师是李大年教授、心内科老师是徐庆来教授和王树春教授、消化内科老师是袁孟彪教授、呼吸内科老师是许仁和教授、血液病学老师是张茂宏教授,内分泌老师是张宝珠教授、皮肤科老师是韩丹銈教授、耳鼻喉科老师是王廷础教授、眼科学老师是魏美恩教授、麻醉学老师是应诗达教授。普外科学老师是李兆廷教授、寿楠海教授、吴钦志教授。神经外科学老师张庆林教授,胸外科老师王化生教授,心外科老师宋惠民教授,泌尿外科老师亓天伟教授,肾内科老师是盛洪生教授。我的儿科老师是傅曾矩教授、沈柏均教授、朱长君教授、郝芳之教授、孙若鹏教授……

点点繁星点亮银河,母校也因这些大师而熠熠生辉。时隔三十多年,老师讲课时的神态和风采至今记忆犹新。皮肤科老师韩丹銈是世界著名麻风病专家尤家骏教授的大弟子。他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齐鲁医院的临床师资力量非常强,国内医学院校很多教材都是学校老师编写。

王廷础老师说,齐鲁医院耳鼻喉科世界闻名,当年其他医院申请到齐鲁医院进修人员必须是副教授职称以上。普外科老师吴钦志讲课时曾告诫同学们,将来如果要做普外科医生,一定不要忽视肛诊,一个简单的小操作,就能早期发现直肠癌。

诊断学老师戚仁铎教授,是《诊断学》教材的主编。他上课时,要求同学们打好基本功,掌握诊断要领,重视望触叩听,将来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做到规范诊疗,现在各种先进仪器应用于临床,可是“望触叩听”基本的看病本领不能丢。

消化内科老师袁孟彪教授,讲课很有条理,富有逻辑性,同学们很喜欢听他的课。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当时年轻我还曾立下誓言,毕业后力争做一个消化专家。

江森老师是妇科界一名大咖,尤其在宫颈癌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擅长做复杂疑难手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年轻时的我又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那就是成为一名妇科专家,考取他的研究生……

在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还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恩、初心、乐观……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在那时候成为我人生的底色。

有一种情谊永不褪色

青春时代的日子总是走得飞快。毕业后,我做了一名儿科医生,一干就是九年。特别感谢我的儿科老师傅曾矩教授、沈柏均教授、朱长君教授、郝芳之教授和孙若鹏教授。大四那年,儿科学第一课是傅曾矩教授主讲,她的声音很有磁性,同学们非常喜欢。今年,傅曾矩老师已是百岁老人,精神矍铄,衷心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我心里常常想,儿科医生高寿的非常多,是否因为他们天天与孩子打交道,总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

那个年代,齐鲁医院儿科几位老师研究出新技术、新疗法,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在《中国卫生信息报》《中国人口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报刊发表。

沈柏均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应用脐血治疗白血病,我写了一篇通讯:“幸子是这样复活的——山医大附院儿科沈柏均教授利用脐血治疗白血病取得成功”。

此外,我还报道了郝芳之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脏介入疗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朱长君教授应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获得显著疗效等消息。

在临床上每每碰到疑难问题,我都要来齐鲁医院请教老师。郝芳之教授还带着我和王纪文同学出版了《临床儿科心脏病学》《小儿常见病防治》。我与孙若鹏老师、王纪文同学一起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癫痫方面的著作——《儿童癫痫》,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师生情,大概是最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一种情谊。我孩子刚出生时,突然发烧、大便拉稀,住在我所在的医院新生儿病房。朱长君老师骑着自行车,冒着酷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为孩子会诊,精心制定治疗方案。

前些年,杨兴季教授和郝芳之教授到东营鸿港医院帮助开展业务。我去东营出差,看望两位老师。他们见到我非常亲切,留我在家里吃饭,畅聊许久、意犹未尽。杨兴季老师如今已经离开我们,他给我们上儿科学时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每当忆起,便会眼眶发涩。

传承的大旗一代又一代

我的大学同学,很多毕业之后留在齐鲁医院工作。他们从恩师们手中接过传承的大旗,成为齐鲁医院的中坚力量,继续演绎百年齐鲁的传奇故事。

后来,我进入传媒领域,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更是源于骨子里对母校的依恋,一直关注着齐鲁医院的发展。我常常自勉,当年的同学、师兄师弟、学姐学妹,在自己岗位上传承齐鲁医学精神,我作为媒体人,更要立足自身岗位,讲好齐鲁医学好故事,传递齐鲁医学好声音。

前几年,我担任济南时报副总编,带领记者深入齐鲁医院急症科、手术室深入采访。采写的医院蹲点日记,在读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些年,齐鲁医院每逢重大活动,我所在的团队均在第一时间报道。去年,我所在的单位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与齐鲁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医院给予全方位媒体服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齐鲁医院多次派出医疗队员或医疗队驰援湖北,报业集团所属媒体作了充分报道。

为了庆祝齐鲁医院建院130周年,医院官方网站进行全新升级改版,我和舜网的小伙伴,多次与医院相关领导和网站编辑沟通商讨改版方案,确保全新的网站在庆典之前正式上线。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医学情结,让我难舍难分。如今,我又回归医学,师从首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著名医学人文专家陈晓阳教授,学习和钻研医学人文、医学伦理,致力于医学学术组织服务工作,为临床医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每每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尤为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提携。“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的院训精神更是影响和伴随了我大半生,并将继续指引我一路走下去。今后,我必将坚定信心、勤勉笃行,为传播齐鲁医学精神,讲好齐鲁医学医院故事,尽上一个校友和媒体人的力量。

记得2017年齐鲁医学创立一百周年时,我编辑出版了《天南地北山医人》一书,作为献给母校“百年齐鲁医学活动”的一份薄礼。该书很荣幸地得到了樊丽明校长和张运院士题词,山大二院的袁魁昌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山东省卫健委副主任秦成勇教授作序。书中收录了陈子江院士和胡昭、田辉、史本康、李刚、程玉峰、张师前、董亮、宋毅、郝洪升、焦健等齐鲁医院约30位专家。

今年,恰逢齐鲁医院建院13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祝愿母校再创辉煌,继续谱写祛人类之痛苦、为人民谋福祉新篇章!

作者简介:王兴步,现任山东省生命伦理研究院兼职教授,舜网传媒副总编辑,主任记者。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主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后进入传媒领域,曾任济南时报副总编辑,先后获济南时报十佳记者、济南市十佳记者、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市科协优秀学会工作者,济南报业集团首批首席记者,荣立省、市政府二等功各一次。近年来致力于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医学人文、医院舆情、医疗大数据等研究。

社会兼职: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临床医学伦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人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与能力评价专家库专家;济南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作者:王兴步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