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薰风起,一念夏思长。来势汹汹的疫情割裂了我们与外界的空间联系,但却无法阻碍一众学子踏春的心情。宋代王淇诗中有云:“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开在繁茂的草丛中,不经意地提醒路过的人儿春天就要溜走,夏天已然来到。那满树的杏花皆已泛黄,落地即是星星点点,它们的舞蹈已经谢幕,接下来便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全新阐释。
日光漫漫,当我路过图书馆后花园,有书声朗朗,繁花满头,落地即是芬芳。细看那步伐,匆匆而行者有之,仰头观花者有之,穿着汉服的小美人小心翼翼踏过树下润湿的土壤,一路小跑到文史楼处。那里是红砖朱墙,旁侧乃是陆侃如和冯沅君的雕像。不由想起百年前一场答辩。答辩委员会提出问题:“孔雀为何向东南方向飞?”“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阻断孔雀西去之路,因此折身而返,振羽东南!”陆侃如的机敏睿智以及把古典文化蕴藏于心的深厚内涵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同年秋天,陆侃如、冯沅君一对伉俪双双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从此深耕文坛,潜心学术,把中国的《楚辞》传递到世界各地。陆侃如当年意气风发,年逾弱冠便有《屈原》问世,年纪轻轻便著作等身。冯沅君更是如此,两人比翼齐飞、珠联璧合,在文坛创下无数佳话,直到现在依旧勉励学子,润物细无声。
随着一路翠绿闲庭信步,步入那棵巨大橡树的荫蔽之下,“八马同槽”的盛况便映入眼帘,俯身看去,每一位教授的雕像下都刻着他们的名字,细细擦掉上面的浮尘,镀金的故事穿透时间的心扉扑面而来。朋友说这个设计真的很用心,俯身看八位教授的名字便是给他们鞠躬。是呀,我多希望驻足的学子都来看看他们的名字,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先生们不仅学术精湛,人品方面更是可贵。我印象最深的是童书业先生的“三严”规矩:一是严格对待承诺;二是严格的读书计划;三是严格遵守上课时间。自律的人便是如此,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童先生自幼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却不以此自矜,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准备讲稿,备课时间远远超过上课时间。这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堪称学界典范。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师,那时不仅要牢记先生贡献的学识,也要记住先生的高贵品质,时时激励自己向先贤看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校园行人来去匆匆,陪伴了孤寂的路灯。归途静谧,大成广场的钟声随着夜风飘去稷下广场,齐文化墙在路灯下轻轻吟唱,诉说千年之前稷下学宫的盛况,“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遥想当年:大贤云集,百家争鸣;稷下论战,千古名篇;先秦风烟,温良恭俭;兼容并包,此乐何极!若是先贤知晓如今山东大学也是这般传承传统、学风包容,想必会更加欣慰。
归去归去,操场有脚步急促,大家用笑声对抗疫情带来的烦扰。我们井然有序,静悄悄地等待黎明。在这美好而有序的校园,有往事可发掘,有知识可期待,那些深藏在历史光阴中的故事宛如散落的珍珠熠熠生辉,偶尔采撷便是一身的神清气爽。
文章发表于2022年5月18日《山东大学报》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