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这半月的支教旅途,从一开始的陌生无措,到最后的熟悉亲密,其中的种种疲惫、不适、感恩、感动,都在我们的心中刻下了深深印记。
仍记得初来时,怀揣忐忑,我们十几个人,拎着重重的行李箱,按照早早查好的路线,依次坐上公交车、火车、面包车。炎热的天气逐渐将我们融化,刚开始的兴奋也随着全身的汗水慢慢蒸发,一次次的搬运箱子与换乘时的长时间步行都让我们无力像刚开始那样谈天说地,燥热、疲倦席卷了我们一行人。
但当真正踏进这个村子的那一刻,却还是情不自禁地去打开这份“惊喜盲盒”。办公室充当的临时教室、还未调整好的投影仪、省道边的晚上有轰隆隆车鸣的“男生宿舍”、被各种虫子侵袭的“女生宿舍”……一切都充满着天然的属性,简单、未修饰,而这样似乎只出现在爷爷辈口中的生活正切切实实地迎接着我们。但这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我们也学着慢慢地融入他们,感受着这里生命的呼吸,享受着自然独有的韵律。
虽说来之前我们做了诸多准备,但当我们真正开始面对孩子们时,才意识到支教这件事全然不是说说而已。我们做过充分试讲,也设想过各种突发状况,而当我们真正站在五十多个孩子面前,感受着他们炙热又好奇的目光时,紧张、无措、胆怯,却又兴奋、喜悦、激动……最充斥于内心的还是那份责任感。凳子上高高低低的身影有着同样明亮的眼睛,他们会充满好奇地看着你,提一些奇妙的难以回答的问题,会密密麻麻地围在你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独属于他们的有趣见闻。
当然,孩子终究是孩子。上课打瞌睡、说小话,下课互相打闹、发生摩擦,委屈大哭、倔强叛逆,我们都一一领教,有时也会难以招架,最后却总为他们纯真的笑容和最可爱的心而动容。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音乐课上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让我的心也与之共鸣。我们的童年与这群孩子们的如此相似,嬉笑怒骂、跑跳打闹,课间时留下的空了一半的教室,自习时的窃窃私语,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天真可爱的模样。可我深知,我们又是如此不同,苍莽的土地、“原始”的条件、父母照料的缺失,我未曾感受过的许多,在他们身上却是稀松平常。所以,我们是如此真诚地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有趣知识,从当地特色风俗到国际综合赛事,从我们小时候学的歌曲到当下的流行热潮,从传统民俗文化到趣味英语交流,我们想分享的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
我想这应该就是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吧:交换眼睛,温暖心灵。
文章发表于2022年9月28日《山东大学报》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