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为一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方向的研究生,甲骨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基本的研究材料之一。研一开学之际,导师就向我们推荐了省博的甲骨文化展,借着国庆长假的机会,我便前去一睹精彩。
山东省博物馆是甲骨收藏的重镇,馆内共收藏甲骨上万余片,不乏名家旧藏珍品,其藏量之大、内容之丰、研究价值之高,在全国甲骨收藏单位中皆位居前列。果不其然,一进入展馆,我就被眼前陈列的大量甲骨文物深深震撼。展览共分为“文字发展”“甲骨占卜”“梦回大商”“甲骨文与研究”四个板块,系统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制作以及到现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具体的卜辞文例带领人们重温甲骨背后诸如农业、祭祀、军事、田猎、疾病、生育、册典等众多领域的商代文明,为现代的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商代社会文化的窗口,揭开了古老王朝辉煌壮阔的时代画卷。
不同于以往在教科书上所见的甲骨拓印,近在咫尺的展品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真正的甲骨片竟然如此之小,但上面的文字却又能如此清晰。它们的笔画轻捷灵动,笔迹遒劲有力又不失丰腴。驻足细细欣赏,便能发现字字都生动形象:“虹”字如天边张着巨口吸水的双首龙兽;“舞”字像人手持牛尾翩翩起舞;“若”字似一跪坐之人举起双手抚顺秀发;“媚”字仿佛一女子跽坐于地,眉眼之间饱含羞态……简单几笔便能抓住事物的形象特点,即使是细微的神态动作也能用文字传神地表达,先人卓越的智慧和审美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甲骨、或深或浅的刻痕、自然疏朗的符号之中尽数展现。片刻之间,我与千载之外祖先的距离不再遥远,仿佛一抬头就能与他们面对面,听得见那些穿越三千年奔赴而来的声音。
除了基础的文物展示,展馆内还设置了形式多样的互动学习设施。甲骨临摹台前的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母亲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一个甲骨文的“牛”字,她问道:“你看最上面这两笔像什么?”小男孩兴奋地回答:“像老牛头上的两个犄角!”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场甲骨文化展的意义。或许古文字研究是有门槛的,但汉字不是。今时今日,当我们面对一个个刚劲有力、蕴涵千年文明的甲骨文时,依然能感受到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延续和文化传承,这便是汉字的魅力。它是如此的简单形象,只需稍作了解,五尺之童都能参透一二;它又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背负起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责任。省博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并没有多少是专门研究文字的学者,他们是万千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或许认不出多少复杂难懂的古文字形,他们或许从未听说那些驰名中外的甲骨学家,但从他们走进这个场馆的那一刻起,历史的大门就已经朝着每一个人缓缓打开。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一片小小的甲骨沉睡千载,在宽敞雅致的展厅与我邂逅片刻;我们的文化也正是在千千万万国人一次又一次的片刻驻足之间,得以赓续流传。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以“六书”为基本特征的文字结构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正如它所承载的华夏文化,跨越漫漫的历史长河,终于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文章发表于2023年10月11日《山东大学报》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