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上大学是莘莘学子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我们77级同学更懂得它来之不易,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如饥似渴汲取文化营养,丝毫不曾懒散懈怠。上大学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盖源于同学们结下的深厚情谊。
大学4年,同学们朝夕相处,坦诚相见,互相关心,互助互学,其乐融融。就拿我们学习小组来说吧。刘庆珊是老大哥,也是第一任小组长。庆珊学兄朴实厚道,待人热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弟学妹,他在家庭经济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完成学业并取得优良成绩,让我们无不钦佩。
段星辰是从坦克部队考上山大的现役军人,担任我们班的班长。段班长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热情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操劳,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号召力,深得同学们拥戴。我入学之后对济南特别干燥的气候很不适应,经常口燥唇干并伴有出血和口腔溃疡,星辰兄把他的军用水壶给我使用,这只水壶我背了整整4年,兄弟间的情义似涓涓甘泉滋润着彼此的心田!
王兴华是位复员兵,复员后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精通摄影技术,现在保存下来的几张小组同学合影就是他拍下的。记得上大学的第一个元旦夜,兴华学兄邀请几位同学到他家做客,他时任济南市政协主席的父亲作陪,尽管这位“大官”和蔼可亲,还是让我们感到有些拘谨诚恐。
赵宗尹上大学前当了4年知青,下乡期间就入了党,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委员。宗尹学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非常强,还是个热心人,他组织的各项团的活动和班级活动都有声有色,包括义务劳动、勤工俭学、体育竞赛、参观考察等等。宗尹兄爱好广泛,文学功底深厚,还经常跟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外阅读,他所在处总能给人以快乐。大四那年暑假,他以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身份参加了团中央举办的大学生夏令营的活动,受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有幸合影留念。
徐长发来自临沂农村,小我两岁却入党比我还早一年,在大学后三个学年里是我们学习小组的组长。长发学弟话语不多,虽然年轻却“老成持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内秀儒雅,他做事认真严谨、责任心强,学习极其用功,可以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毕业以后也取得不凡的工作业绩。
睡在我上铺的是金志涛,我们班同学都称呼他“老金”,其实他在班里年龄并不大,大概因为他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做事稳重,给人特别“成熟”印象的缘故。志涛学弟上进心强且才华横溢,不仅工作积极主动,而且学习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潇洒飘逸、苍劲有力的好字,又是班级篮球队的绝对主力,在班里是第一批被吸收加入党组织的人。
张宏良入学前下过乡,在济南铁路局工作过,他涉猎广泛,知识面宽,思路敏捷,口才极好,对古典文学、戏剧电影颇有研究,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还创作了剧本,才华出众。我们都佩服宏良同学的写作能力,他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洋洋洒洒写出几千甚至上万字的时评文章,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功夫自然了不得。
樊丽明是我们学习小组唯一的女同学,也是全班的小学妹,用同学的话形容她“人如其名,清丽、大方、沉稳、聪慧”,肯钻研善思索,大学四年从未见过她片刻的懈怠,她身上似乎永远都有耗不尽的精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丽明同学年龄虽小志向远大,毕业时是我们班通过正式考试考取的第一位研究生。借用我们班另一位女同学秦凤鸣的话评价她:“她的成熟与包容、思虑之深刻、条理之清晰,常常会深深地触动我和我的同伴们。”从山大学子到年轻教师,从系主任、学院院长到大学校长,“一路走来,眼见她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重,她总是信步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负芳华,逐梦前行。”当年的小学妹不负众望,带领母校创造了新成就新辉煌。
王广信是我们小组另一位兄长,他待人真诚,关心爱护学弟学妹,是公认的厚道人热心人。那时广信学兄已经成家,儿子还小,女儿尚在襁褓中,家务负担较重,但他从不叫苦,每天准时来校上课,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孩子干家务,经常是等家人入睡了再学习到深夜,勤奋刻苦的精神感人至深。广信兄热情好客,多次邀请同学们去他家做客,让我们能在当时那个物质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大快朵颐,好不快哉!毕业前夕,广信兄又把全组同学邀请到他家里吃“散伙饭”,同学们依依惜别,把酒言欢(散),不醉不欢(散),一醉方休。
杨民刚是我入学认识的第一位同学,入学报到那天是他接待的我,热情帮我拿行李,带我去宿舍,一起去食堂吃晚饭,这也是我结下的第一份同学缘分。谁能料到30多年后我们结成了儿女亲家,真可谓亲上加亲,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也成为同学中间的一段佳话美谈。民刚来自军医家庭,是我们小组年龄最小、也是全班年龄很小的学弟,长着一张“娃娃脸”,我们也都把他当娃娃学弟看。他年龄虽小但多才多艺,尤其素描绘画堪称一流;他学习勤奋努力,记忆力特强,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经典原著;他开朗活泼,每天下午在篮球场上都能看到他奔跑跳跃的身影;他热情阳光,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做了我们班四年的报刊书信收发员,每当他在课间取回信函报刊,全班同学都眼巴巴地把目光投向他,期待着收到亲人寄来的邮件,“家书抵万金”嘛!
4年大学生活,带给我们说不完的欢声笑语,留给我们道不尽的美好回忆。4年的朝夕相处寒窗苦读,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回顾一桩桩一件件往事,仍然让我心潮起伏,回味无穷。
特殊情缘
除了师生情、同窗情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缘值得再叙。
首先是“师生情+同事情”。留校任教后,我们几位同学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因此跟我们的老师和领导之间多了一道同事关系,这种师生情加同事情贯穿了我的大半生。庄德钧、蔺子荣、陈乃圣、齐朝雪、毛永林、鲍士龙、车贵等老师长期担任院系领导,胡世凯、周之美、林白鹏、常汝娟、欧是、赵植业等当年我们仰慕的老师与我们共事,樊丽明和我跟巩丽泽、贾象珊老师在一个教研室。在我们在山大长达4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这些老师和领导给予我们巨大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助力我们成长并走向成功成熟。
再就是“同学情+同事情”。大学毕业那年我们班有姜东溟、尹建明、王吉法、范爱军、于良春、秦凤鸣、高小平和我共8位同学留校工作,8人中有7人属羊(良春同学年龄小),当时戏言经济系留了“一群羊”。4年后樊丽明同学回归母校,以后有几位同学陆续调离山大,至今还有5位留在母校。以前是同学,如今又成为同事,使得这份情谊得以延续下去。王吉法同学进步快、业绩显著,很快担任了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以后又担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为学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后不久升任了大学领导。樊丽明同学担任过山大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副校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直至成为山东大学的“掌门人”,至今仍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我和她既是同学,又是在同一个学科共事近40年的“同行”,她对我这位学兄的帮助和关照也特别多,实在是不胜枚举。于良春同学年龄虽小,但无论当领导还是做学问,都出类拔萃,成就不凡。他长期担任经济学院党政领导,破格晋升职称,还是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拔尖人才,对我和同学们也是关心备至,热情帮助。范爱军同学学识渊博,学问做得极好,研究成果丰硕,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享有盛名,请他做学术讲座的人排成长龙。爱军同学喜欢体育运动,当小兵的从军经历练就了他健硕的体格,直到年过六旬还能看到他在足球场上与青年人争球奔跑的矫健身影,不能不让人惊叹佩服。秦凤鸣同学一直被我们唤作“小秦”,她贤淑文静,性格内向,但外柔内刚,无论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做学术研究,她都追求完美,做到极致,从不退缩叫苦,不惧任何困难,也从不计较功名利禄。“小秦”文学功底深厚,外语水平很高,除了金融方面的专业课讲得好,她开设的专业外语课也一直受到称赞和好评。
还有就是“同学情+校友情”。在校是同学,毕业后的身份转变成了校友,然而校友情义更是地久天长,历久弥新。校友们关心母校、感恩母校,对母校的发展和母院的进步倾注了满腔热情,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同学和校友担任了兼职教授和校外导师,回母校讲课、作学术报告、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从事科研工作。许多同学解囊相助,捐钱捐物,或以多种方式支持母校的发展,如张鲁伟、崔建平、姜东溟、曹务奇……。我们77级同学捐赠的刻有校训的雕塑,眼下已经成了山大的“网红”打卡点。
另有“同学情+晚辈情”。可以说,这是一种绵延传续下来的特殊情缘。比如,刘庆珊学兄祖孙三代就读于山大,还有很多同学的儿女毕业于山大。再就是原先的同窗情发展成为新的师生情,如有些同学的子女成为在校任教的同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还有一些同学的子女、晚辈在山大工作,承接了友情传递的“接力棒”。
回想起与山大半个多世纪的情缘,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和无尽的感慨,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份情缘及情谊,如同甚至胜过了血缘,融化在血液里,贯通于血脉中,掰不开扯不断,绵延不绝。
文章发表于2023年11月8日《山东大学报》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