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田老师走了。
想起他,还是那种感觉:既温暖,又心痛。他曾是我的老师、领导,也是一个关爱我的长辈。小区里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说话时总是带着笑容,对谁都很好。
他去世后的两天,济南下了很大的雪,道路泥泞,航班取消,高铁取消。这些,都挡不住四面八方的人前来送行的脚步。各相关单位发来了唁电、唁函,他的朋友、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和纪念。他生前喜欢热闹,总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心地做事。那天,大家一起送别他,应是他喜欢的样子。好多人都哭了,我也一样,一直沉浸在那种悲痛的情绪里,久久不愿走出来。
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学院的副院长,学院那时只有科社系和国政系。他给我们上过课,经常见他骑着辆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五宿舍之间,总是面带春风的样子。虽然打交道不多,但听同学说,他很正直。
大概八年前,他来基地工作,成了我的直接上司,接触就多了起来。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快回家吧,别让孩子等着。我笑着跟孩子说:崔爷爷经常催我回家陪你,应该叫“催”爷爷。基地的各种工作琐碎而复杂,文字材料一般都是我起草,他把关,配合得相当默契。他改完以后再发给我留存,既能帮我提升,又能让下次的材料有个好基础。他经常跟我说,从来不敢删跟我的聊天记录,免得遗漏重要工作,以后查阅起来也方便。
他做事从不拖拉,记性也好。发给他的信息,很快就能得到回复,一般都是:小金好,收到/我看看/可以提交了/知道了/辛苦啦/谢谢!有时候,他会提醒我,该准备什么材料了,别忘了要邀请一下哪个单位的哪位老师,上次那篇稿子记得催一下作者,等等。
比起“领导”这个身份来,我更觉得他是自己的老师。遇到问题时,我会毫不顾忌地直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他有时会开心地接受,即便不接受,也会耐心地告诉我他的想法。这种毫无障碍的沟通特别让人舒服。跟他一起共事,我总是感觉受到了足够的尊重。有时候,我还会“威胁”他,说哪篇稿子问题比较多,作为主编,他必须亲自把关。他就会很认真地在电子稿上大刀阔斧地改,甚至再去找别的权威专家来看,直到满意为止。
他对科社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年的基地学术年会、科社博士生论坛,是基地最热闹的时候。他一遍遍核对议程的所有细节,忙着照顾所有人,亲切地拍着大家的肩膀,问问最新的研究成果,鼓励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亲学生,他更是尽职尽责,甚至学生答辩结束了,他还在修改完善,力求尽善尽美。
两年前,他得了脑梗。为了让他安心休息,我基本上只跟他汇报大事。再后来,身体好些了,他又开始主持基地和杂志的工作,线上会也总开到很晚,偶尔还出去做学术报告。我以为他身体没问题了,他说是兑现几年前对别人的承诺。
去年十月,本来约好一起去北京参加基地重大项目开题。他打电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他发烧了,无法如期参加。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在家和医院之间来来回回。精神好的时候,我们就陪他多说会儿话。虽然备受病痛折磨,他在我们面前还是很开朗乐观,时刻关心着基地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进步,让大家以他为戒,注意身体。临别,还会笑着拍拍我们的肩膀。
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人来人往,洪家楼还是那个洪家楼,可那个总是笑着拍我肩膀的人,终究是走了。他一生不愿麻烦别人,就连去世,都终在不影响我们工作的假期里。多想再跟您一起共事,再听一句:你办事,我放心。
有朋友说,终归要把遗憾和伤痛放在心里面,一起面对新的人生旅程。缅怀崔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像崔老师那样的好人、好学者、好老师。我努力吧。
文章发表于2024年3月6日《山东大学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