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如何为工科学生上好思政课 ——以网安学院多场思政授课为例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 10:18 点击次数:

提笔伊始,想来我从一名山大毕业生到一名山大辅导员,仅仅过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2023年10月第一次站在形势政策课的讲台上,到后来多次的团课、党课,我的授课也逐渐涉猎政治、民生、文化、国防等多个主题。虽然较于各位前辈和同志们,我的经验尚为不足,但我也很期待能将我在授课过程中的两点感悟和各位分享,与各位共勉。

改观“肉食者谋之”,破除“唯工具论”

许多同学一提起思想政治类型的课程,往往认为它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化学问,和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没有关系;也有一部分同学秉持科学要“有用”的观点,认为能转变为可见的生产力的学问才是值得学的;还有学生曾半打趣地向我说:“这都是大人物们关心的事情,我等‘草民’看看就行了……”或许是长期以来的“躲避性”心理趋向,导致很多学生“谈思政色变”。所以我在给同学们上课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把建立起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作为第一要义,从树立强烈情绪感召的过程中,巧妙化解课程中枯燥流程化的政策解读的要素,转而以同学们感兴趣、日常化以及和专业相关的故事等形式,与思政教育观念相结合。

例如,本学期所授形势政策课主题为“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作为网安学子,我的学生们涉足的学术研究领域已经位于当前国家网络科技创新的前列,但是每当我的授课上升到价值观和科技强国的概念领域,学生们仍是频频“皱眉”“咋舌”“挠后脑勺”。于是,我不再尝试从学生们擅长的网安学科背景去讨论课程内容,转而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为出发点,详细为大家介绍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以及数代科学家筚路蓝缕、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科研报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应做好为民族复兴伟业奉献青春的准备。

防止思想“二极管”,避免“偏激当个性”

实话说,现在学生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日益更新和便利,而网络信息更新迭代速度迅猛、传播方式无孔不入、内容良莠不齐,准入门槛低、情绪输出高,逐渐渗透至大学生活的各领域,与多类文化主题相互渗透,同时也和“主流文化”并行不悖。就拿近期同学们经常在思政课上讨论的话题来看,“抽象文学”“废话文学”“科目三”等文化符号已成为同学们热议的内容。

例如,在上学期的形势政策讨论课上,同学们有时用一些偏门的观点或者网络上只言片语的主张高谈阔论。其实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实际上就是同学们压抑情感的释放,用戏谑的方式对抗生活的枯燥乏味,这种“狂欢”本就是互联网亚文化的标签,利用了网络文化具有匿名性、互文性、颠覆性和非规范性等特点,体现了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

针对这一特点,我的态度是,与其严防死守另类思想进入学生思政课堂,不如因势利导,让这种形式和观点反之服务于课堂和思政教学。例如,以学生常看的影评时评热点模板“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评论”为切入点,我在授课时,让学生模仿这类形式,对当前的网络文化作品,如电影《我本是高山》、综艺《当马克思遇上孔夫子》等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借助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思想的深度可以跨越学科属性,用理性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是高校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

以上两点,便是我短暂入职以来,个人的一点浅陋判断与想法。对于思政课,不同学科背景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维度、思维角度和参与程度各方面都有所差异,未来我将继续基于所授课学生的工科学科背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将思政课堂打造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具有广阔胸襟、坚定立场、过硬素质的新时代科学家而继续奋斗。

文章发表于2024年10月10日《山东大学报》第25期


【作者:郑涵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迪拉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