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堂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汲取厚重百年党史与深邃科学规律;在广阔社会中感知新的时代律动,沉浸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一课堂内外有效衔接、校园内外共同发力的“大思政课”格局,已经成为山东大学青年学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面貌。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重要讲话以来,党和国家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大思政课”格局构建,山东大学主动衔接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创新发展和“大思政课”格局高质量建设,赋能每一名山大青年既“立志”、亦“济事”。
作为受益匪浅的山大青年中的一员,我想借此机会分享自己对思政课建设与“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浅显体悟。
一是笃学不倦,以研精覃思体悟党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朋友: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前沿“争夺青少年”问题愈发突出,如何面向青年人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直面真问题,引导青年学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面向供给侧,我们期待学校有更大作为,能够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让专业学习与人生规划实现有效衔接,能够利用新科技、新平台打造新课程,让课本上的“之乎者也”更加鲜活生动,能够培养有学识、有态度、有温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让学生抢后排的“水课”变成学生争首位的“金课”。作为接收端,我们也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百年历史,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把学习与思考、理论与现实有效结合,时刻使自身观念、认识水平与能力储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是笃行不怠,以知行合一融入党的“大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百年奋斗具体实践中书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是以亿万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所凝结的。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最广大人民正在进行的火热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校进一步构建“大格局”、搭建“大平台”、整合“大资源”,形成青年学生社区服务、政务见习、基层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为一体的实践育人机制,为青年学子融入社会发展、感悟时代脉动创造机遇。在过去的几年里,得益于学校的平台支撑与资源衔接,我有幸前往北京、上海、福建、山东等多省市开展十余次实践调研,感受基层一线党建、治理、服务工作实貌与理论叙述间的张力。未来,我们山大青年也要“自找苦吃”“主动出击”,多到田间地头去看看乡村振兴,常在山乡渔村拉拉家长里短,多一些“浸入”感,多一些真感知,实现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有效衔接。
三是笃志不渝,以青言青语传递党的“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止于课堂与课本,也不应止于社会实践的刹那火花,而是贯穿青年成长的全过程,衔接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培养一批“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青马人”,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初衷与期望。学校要创造平台与渠道,发挥党团组织优势,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青马脱口秀”“Youth Talk青年说”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火苗”参与到思政课程创新建设中来,努力燃亮更多青年的“信仰之炬”“理想之炬”“奋进之炬”。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勇挑重担,苦练本领,以自身学懂弄通为前提,以辐射引领身边同学为己任,以站在社会舞台传递党的政策理论为目标,敢于在涉及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发声亮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青年人,寄托着国家希望;青年教育,承载着时代重担。作为新时代的山大青年,我们期待着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对更丰富、更系统、更深入的思政课程和具有山大特色的“大思政课”格局充满期冀。同时,我们也已做好准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文章发表于2024年10月25日《山东大学报》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