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脚下踩泥土,心中有涟漪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 17:22 点击次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未曾想过,一段暑期社会调研之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脚踏泥土,方可知晓前路漫漫;上下求索,才能激起心中涟漪。青年人要读万卷书,更要深耕大地,上好以乡土为课本的“大思政课”。

去年暑假,作为党支部委员,作为新传专业的研究生,我们前往潍坊市洼里村和王家庄子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工作,立志调研好、挖掘好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故事。“贫苦洼地村”何以蜕变为“有机农业高地村”?“风筝第一村”又如何以文化促振兴?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扛着摄像机、带着笔记本,进厂房,下农田,采访当地村民与干部,从交谈与实践中找到答案。在王家庄子村,“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家家户户做风筝,风筝扎完赶农忙,既让风筝产业成为全村共同富裕的助推器,也让劳动光荣的风气在全村发扬光大。在洼里村,由党支部牵头,以合作社形式“抱团取暖”,以旅游业和品牌化经营拓展收益渠道,村子形成了以有机种养为辐射点的全产业链,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在返程的路上,听着当地村支书谈起自己如何带着村民一起搞电商直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乡村振兴不再是一堂课、一个章节、一个概念,而是我所亲眼见到的劳动的背影,是我所亲耳听到的充满底气的侃侃而谈。在往后的其他社会调研中,我也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感受,课本中的知识变成了自己亲身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国家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实践决定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也指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我们在课堂上学理论,不是为了学而学,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要将理论变成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然后去改造世界。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求,但调查研究的选题却来源于生活,只要处处留心,都可大做文章。在这个方面,去上海实习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四平米的出租房,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与不同经历的人们对话……直到脱离了“沪漂”者的身份、回归学生身份时,我才恍惚想到,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基于一线城市基层群众的民族志调查呢?

那我们又如何真正了解并掌握思政课中的理论呢?依然是实践,是把脚下之泥土、眼中之事物当作理论的佐证和论据。要上好以乡土为课本的“大思政课”,需要思政课程加强对于实践与调研的要求。只有感受基层实际,才能激起心中之涟漪,使理论真正发挥作用。

文章发表于2024年11月25日《山东大学报》第28期


【作者:周芯民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王亦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