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底,我被新华社派到开罗,担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中东地区局势风云变幻,新闻热点频出,是各路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在中东派驻了优秀的记者队伍。驻外工作经历是辛苦而宝贵的。正是这份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积累了经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首先,要有采访的国际意识。拍时政照片时,我脑海里常出现纵向、横向两个坐标:纵向以历史眼光打量当下之事,横向从国际视域观察当地之事。在中东的采访拍摄,强化了我的这种历史观、全球观。
其次,要有敬业精神。要争取做一名专家型记者,要时时积累、做好各方面知识的储备,要对自己所报道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非常熟悉,要有对该国家、该地区整体发展态势以及重大事件未来走向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最后,要对周围的一切保持高度敏感,密切跟踪形势,及时把握动向。要能够敏锐捕捉重大突发事件的前兆,进而预见它的发生,或者在它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以便快速反应、尽早到达现场。
摄影记者每次采访都必须直抵现场,意味着要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做好直面凶险的准备。这就要求必须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不怕苦、不怕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敢于迎接一次次危险的挑战。
从中东总分社回国后,我主要从事中央新闻摄影。中央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内外读者关注的对象。中央新闻摄影事关政治,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握手、合影、坐沙发”——模式化的中央新闻摄影困扰着记者。在这个敏感领域,摄影记者如何创新,如何从陈规俗套中跳出来,拍摄到一些生动新鲜、自然感人的好照片,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创新思维来自灵感;但我认为,所谓灵感,其实是平时大量积累的瞬间爆发和即时升华。积累靠什么?就是学习。新闻摄影是靠摄影这门艺术来呈现新闻、报道新闻的。我们要研究学习历史、时事政治,研究当下新出现的摄影设备、新的拍摄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大量阅览鉴赏世界优秀的新闻照片。
摄影是一门艺术,也可以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得到借鉴启发。对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的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艺术审美素养。“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摄影不能简单固化在摄影里。一张好的照片,是要让人感觉到一种氛围在弥漫,感受到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情绪。
学习之外,还要勤于思考,注重感悟。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你的综合素养和艺术感觉都会在你的摄影作品里有所体现。一名好的新闻摄影记者,一定是一个政治敏感、有思想深度的人。
摄影带我去了很多地方,带我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我始终清楚地记得,我是从母校山东大学出发的。山大培养了我,给了我力量和勇气。多少次梦回母校,忘不了外文楼前的丁香花,忘不了小清河上的铁桥,忘不了洪楼的钟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
文章发表于2024年12月10日《山东大学报》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