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洋节”需汉化,而非抵制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5日 20:02 点击次数:

  12月24日,湖南一高校学生着汉服来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
  对于圣诞节等传统意义上的”洋节”的抵制,由来已久,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就今年来讲,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也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而早在2006年圣诞节前夕,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及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联名发出一份倡议书,主张“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如果说之前的抵制是对外来文化的渗入保持足够的警觉,到如今这样炒作式的做法只能被认为是缺乏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对于圣诞节这样的“洋节”,就现在的形势而言,需要的是汉化,而非抵制。
  先从“抵制”说起,就古代而言,有些战争的发动是为了抵制外来入侵,也就是说防止外来势力对内部成员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而就文化而言,抵制“洋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防止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其实,这从一定角度上便承认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地位,也就暴露了自身文化自信的欠缺。反观那些欧美国家,他们如今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很多影响,为什么却没有发出“抵制东方文化”的声音,他们所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向我们学习并超越。
  如果刨除以上因素不讲,在如今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单纯“抵制”就能够起到相应的效果么?“洋节”并不是以实体物质存在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和情感体验,也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模式和渠道。如果单就这样抵制的形式而言,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事物是需要自身的内化而表现外化的,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尤其是这样个性化选择和接受的时代,形式主义的做法只是能够赚足眼球,却并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庞大的思想汇聚潮流,更不用说去唤醒怎样的认知了,抵制了一个圣诞节,或许还会出现更多形态的文化现象和冲击样态。
  那么,我们就任凭这样的“洋节”进入人民的生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洋节”承载的文化价值都是一无是处、令人无法接受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是全人类共同的审美基础。对于“洋文化”可以持批判态度,但不能全盘否定,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吸收利用。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对话的能力,所谓“知己知己,百战不殆”,或许这样的方法能够使我们占据文化竞争的优势。其次,要想不受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冲击的影响,我们就必须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何传统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在应对文化挑战时,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塑造文化影响力,如果自身品质提升了,那么,抵制“洋节”就不会成为一种问题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对于“洋节”,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汉化”而已。其实,平安夜吃苹果的习俗就是国人自身发明的,外国人并没有这样的传统。只是因为“平安”和“苹果”音译相似,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美好的祝愿,象征好的兆头,这便是“汉化”的一个简单表现。想必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潜移默化之中,“洋节”包含的内容逐渐被架空,而逐渐填入了我们自身的文化因素,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发展目的。所以,对于“洋节”,需要的是“汉化”,而非简单粗暴的“抵制”。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闫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依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