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被忽视的浓雾“黑手”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9日 08:26 点击次数:
前几日,北京、河北、山东等9省市遭遇大雾,连续四五天,东部大部分地区都云雾缭绕,“不见天日”。淘宝口罩遭“哄抢”,呼吸疾病患者骤增,航班取消,高速封闭,交通事故频发,社会秩序陷入一片混乱……随着大气环境日益恶化,浓雾背后“黑手”——PM2.5暴露在普通百姓的视野中。
在人们明显感觉空气质量下滑时,官方数据为何依然良好如初?环保部门11年如一日地监控PM10并初见成效,但大气中PM 2.5不降反增却被忽视,积少成多,终成大害。可喜的是,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截止,PM2.5首次被纳入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钟南山旗帜鲜明地支持公布PM2.5数据,并分析说,“与PM10相比,直径较小的PM2.5污染物颗粒能直接吸入人体的肺泡,产生更大的危害。一氧化碳、臭氧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直径较小的PM2.5颗粒,使天空呈现‘灰霾’。”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也说,PM2.5越细,表面积就越大,吸附大气的有害物就越多,因此,PM2.5比PM10更容易长时间漂浮在空气当中, 其毒性更大,对人健康的危害也就更严重。监测防控浓雾“黑手”PM2.5,刻不容缓。
推本溯源,我们应首先明确PM2.5的“排放源”。据查证,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用电量不断增加,且有些城市盲目追求“面子工程”,“不夜城”、“整夜华灯”等浮夸浪费现象严重。此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工业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尤其国民经济支柱—重工业在新一轮的改革中焕发生机,在发展生产中不可避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再者,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空调等已成为众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必需品”,数量急剧增加,其排出的气体已成为大气污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冬天城市取暖需燃烧大量煤炭,产生的相当有害气体及煤灰扬尘污染不可小觑。
PM2.5首次进入一般监测项目迈出了回归“碧海蓝天”的第一步,但要具体消灭空气污染任重而道远,笔者据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环保部门要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测量标准,兼顾PM10和PM2.5,升级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因地制宜,加强约束力,严格贯彻执行,尽力将各地空气每年不达标天数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第二,加快建设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型社会。就国家和政府来说,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发掘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使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企业在生产中应自觉做到三废达标排放,治理粉尘,回收利用废水;依靠科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电,节约能源、资源;做好统计规划,逐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再者,全民应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注意,从现在开始,共建和谐。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一周少开一天车等,在生活点滴中发掘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第三,在“碧海蓝天”尚未回归的雾霾天气中,全民应做好防护措施,选对口罩,减少出门时间,避免开窗通风,多吃清肺食物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被“污染”率。
虽连日雾霾已随冷风消散,但大气污染警钟应长鸣不已。值得欣慰的是,此前被忽略的浓雾幕后黑手PM2.5已被公众聚焦“擒拿归案”,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增加,“PM2.5”将就地伏法,回归“碧海蓝天”指日可待!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夏芊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