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大学开放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发布日期:2011-12-09 13:29:20 点击次数: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去中国传媒大学授课,乘车从南大门进入时,因车辆没有校方保卫部签发的车证,被值班门卫拒绝。经交涉无果后,何兵乘车到西门步行入校。随后,何兵在微博谈及此事,批保安“好牛”,引起网友热议。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通过微博表示,保安没错。副院长副书记由此展开微博“论战”。(12月4日《新京报》)
  一句“别让大学真的成了‘碉堡’”惹来众人对大学开放的群体性呼吁,大学围墙被批成是“土围子”,禁止无证校外车辆进校是关门自闭,更有甚者指责大学是社会沉沦的缩影。笔者要问,学校存在的价值为何?是否应该更注重学生之权益?从目前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谈大学开放、谈服务社会是不是为时尚早?
  如今,限制校外车辆进入学校的管理办法被大多数高校采用,对外来车辆停车收费的管理方式也正在普及,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校学生安全以及教职工停车权益。有人说,“大学开放学校就变停车场”这个说法是闭门造车的借口,并拿国外高校与之对比:哈佛大学只有哈佛苑这块有铁栏围墙。不论是游客、反战小游行、周围遛狗的都可以随便进出。但笔者认为,这样单方面的比较实在是有失偏颇,试问美国有多少人,中国又有多少?在美国,上班坐公交、骑单车甚至步行都可以,而在中国,如果能开车,一般不骑车。上面忽略实际情况的比较除了引发社会不满,笔者认为没有太大意义。校外车辆随意出入大学校园,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上班高峰期,车从校外堵到校内;正在小树林享受着安静的读书时光,会突然有带着重低音伴奏的摇滚机车,载着发型迥异的青年开过,带起的风不仅凌乱了头发还翻乱了书页;原本空气清新的早晨,被浓重的汽车尾气包围,任学校绿化再好,也抵不过那么多的排气管。
  谈到大学开放,就会上升到精神开放、社会责任等高度。政府支持大学开放,社会呼吁大学开放,学校的领导也将学校开放提到战略层面。大学的图书馆在开放、博物馆在开放、体育馆在开放、课堂也在开放,社会在大学开放的过程中对大学有了认可,觉得这样的大学有社会责任感,有亲切感,为整个社会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持。但请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操场准备酣畅淋漓地踢场比赛,却发现场地人满为患,想去体育馆打个篮球,却被告知体育馆在开什么大型演唱会。其实,这样的事情在高校已不罕见,笔者不禁想问,学校究竟是为谁而办?
  社会呼吁大学开放无非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而大学有限的资源是可以被复制的。省图书馆的容量与高校图书馆比起来只大不小,相比斥巨资打造形象工程,建个公用的体育馆对政府来讲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交通问题更是可以另寻他法,并不是非得要大学让出道路才能缓解压力。大学的主体是学生,教书育人才是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才是大学首先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生权益没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大学开放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刘晴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隽思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