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大学”——莫让“浮利”遮望眼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3日 09:52 点击次数:
近日,一段新闻导语风靡网络:四分之一在校生创业,60%的人生活费自理,网店级别可代替学分,已有多名90后百万富翁。大学生就业异乎艰难的当下,一所地方高校却另辟蹊径,批量复制着淘宝富豪。
这“一所地方高校”说的是位于享“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之称的浙江省义乌市的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它被网友冠以“淘宝大学”,正夜以继日地制造着“富翁”。在这个系的300多名学生中,60%学费、生活费自理——他们依靠炙手可热的淘宝店铺来货通天下,赚取利润。接单、拿货、分装、包装、拍照、美化网站等等取代学习成为他们每天奔波的内容。待到毕业时,他们比的不是谁获得了更多的智慧,而是谁开了更高档的车子。在教学楼走廊里,传统学校墙壁上华罗庚、贝多芬、马克思等不同领域的精英领袖挂像,被统一换成马云、马化腾、李想、张朝阳等网络创业领袖。
不可否认,在“僧多粥少”、大学生就业困难、经济亟待转型的今天,“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淘宝大学”无疑为缓解就业紧张、促进江浙中小企业实体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使同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的同学也因此成功创业。如石豪杰同学入学后靠网店起家,买了2辆汽车,雇佣员工11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连世界500强企业也是他的采购商;又如复读了两年才勉强考入这所学校,入学后捡过矿泉水瓶,摆过地摊,打过各种工的杨甫刚,最终也通过开网店找到了感觉,09年毕业时,他开着红色的凯迪拉克离开。因此,义乌工商学院副校长贾少华自信地认为:“学校成功发掘了‘创业’这条路让这些‘传统教育的受害者’变得优秀,并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但“世事无绝对”,“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当下教育“浮躁功利化”的一种凸显。笔者认为,相较之下,其弊大于利,希望学校不要盲目地被眼前“浮利”遮望眼。
首先,“淘宝创业”并非所有学生志趣所在,而学校却把开网店设为“必修课”,甚至以“用淘宝店业绩去衡量毕业成绩”来“逼”学生“乖乖就范”。贾少华认为:“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它是练出来的。必须让学生下水。”然而,志趣是创业成功的基本要素,这些“强制措施”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很多“志不在此”的同学收效甚微,既领悟不到“创业真谛”又白白浪费了青年人宝贵的学习时间。正如该学院淘宝班一名大一学生所说:“我来到这儿感觉它有点儿不适合我,虽思想上抗拒,但行动上还是会逆来顺受。”可想而知,这种“逆来顺受”读完大学的结果是什么。
其次,拜金思潮腐化了最初的“象牙塔”,学生大都迷失在金钱中。“皇冠”、“4钻”、“月销售量”等散发“铜臭味”的字眼代替“学习排名”、“社团活动”成为该学院同学日常的主要话题和奋斗目标,其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接单、进货、收货、发货,教室、宿舍变成了仓库和工作间,阿里旺旺提示音此起彼伏。按规定6门功课挂科应被退学的石豪杰,却仍能因“业绩突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在学校的官方口径中,这些富学生均被冠以“英雄”头衔。努力赚钱、崇拜会赚钱的人等“拜金思想”腐化了原本“单纯青涩”的大学校园,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卖家意气,挥斥方遒”。
第三,无深厚的学术背景,学生当前的成功难以深化和延伸。他们不晓得“长尾理论”,只知一味“薄利多销”;不研究“蓝海战略”,仅盲目谄媚“亲们”。现已拥有初级财富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赚钱,而是用脑子里的知识去赚钱——在此点,他们捉襟见肘。正如一名学生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所说:“我们得到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我们失去的是用金钱衡量不了的”。的确,“创业”、“社会经验”可在日后漫长的工作中慢慢积累,可每个人一生中集中储备知识的时间就年轻时那么几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只有前期通过学习积淀深厚理论,借鉴前人经验,才能在日后“少走弯路”、“目光长远”。否则,只能是“鼠目寸光,得不偿失”。“华人第一首富”李嘉诚至今仍保持每天读书学习的习惯,认为“智慧是经商的底牌”,这也是他为何能在一次次商业博弈中高瞻远瞩、稳操胜券,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的重要原因。而“淘宝学校”恰恰忽略了此点,它只片面注意到目前“粤商、浙商没有高等教育背景但事业成功的大有人在”,却忽略造就“真正大赢”背后的“理论支撑”及当下时处经济转型时期,知识经济日益崛起的全球化趋势。其实创业说白了就是为赚钱,来日方长,没必要如此急功近利。学校为当前“浮利”遮望眼而葬送了学生的“大好前途”,实不为明智之举。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容置疑,“淘宝大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纯“社会实践”教学思路,但其“创新思维”背后的理论知识被抛至九霄云外,致使当前的成功难以深化。笔者希望“创业教育”“莫让当前‘浮利’遮望眼”,能在“理论培养”和“社会实践”中早日找到平衡点,从而真正发掘出一条培养“传统教育受害者”的最佳路径。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夏芊芊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