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青春在这里绽放

发布日期:2011-09-22 17:10:15 点击次数:

  怀揣着对祖国的眷恋,背负着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领导和老师殷切的期望,牢记着使命成长奉献的豪迈口号,2010年7月10日,我从北京国际机场出发,来到了乌兰巴托,来到了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还记得刚走出成吉思汗机场,远眺是前方几乎与蓝天白云相接的连绵起伏的青山,近看是片片牛羊徜徉在一望万里的草原,从机场回孔院的路上,翩翩的骑马人,穿梭的越野车,悠扬奔放的蒙古乐曲,一时间,我被这种民族气息吸引了,第一时间爱上了这个地方。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的青春将在这里完成最美丽的绽放!
乌兰巴托——生活篇
  我和同样来自山大的高洁为伴,住在孔子学院给我们租的一套不大却很温馨的两室一厅里——这是我们接下来一年的家。我们的家铺着木质地板,厨房里厨具一应俱全,卫浴间二十四小时热水。在孔子学院的蒙古朋友们和院长的关心照顾下,我们添置了一些生活必备品,然后,我们的“小日子”就幸福地开始了。
  首先,吃是头等大事。出去吃毕竟不方便,而且浪费那么齐全的厨具也不忍心,于是米面油盐酱醋购置齐全之后,生火做饭一干事情就撂在手上了。从此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在爸爸妈妈面前只会动嘴吆喝要吃要喝的小丫头了,生活常识加上这种自力更生的必要性,让我们这些初入厨的人居然得心应手。当然,我们还是偶尔需要看一下存在电脑里的那些最初的厨艺作品照片,寻找下灵感。
  难忘第一次大半夜的成功试验品——羊肉包子出锅时,我们又蹦又跳的兴奋劲儿;难忘第一次蒸出馒头来,我们忍住口水先拍下来照片又迫不及待传给爸爸妈妈看的骄傲劲儿;难忘第一次包成饺子后,我们一边吃一边嗷嗷乱叫,感叹我们生活一定会更好的乐观劲儿。
  至于出去购物和打牙祭的地方嘛,乌兰巴托的商业还是很发达的,一个月的时间,周围的市场和超市,韩餐、日餐、西餐厅——哪里实惠哪里好吃,我们已经了如指掌了,一切都是so easy。
  公派老师乌兰老师像父亲一样慈爱,他常对我们说:“要过好每一天,要精致地生活”;院长助理朱老师教育我们:“要积极开心地面对每一天”。紧张快乐的工作之余,老师还不忘带我们散散心,轮流在各家聚聚餐、放松放松、开心开心的。
  我爱我所生活的这个大家庭,我们精彩地在青春画卷上描绘出了难忘的生活乐趣。
乌兰巴托——风土人情篇
  热情,奔放,到处是自由的气息——这是我对蒙古的印象。乌兰巴托不大,没有国内城市那么摩登但是也没有那么忙碌拥挤。走在街上,总是不由自主就被穿戴极其讲究,妆容特别精致的女孩子吸引,路上边走边说笑的年轻人轻松欢快,让人一看就心情大好。
  蒙古人很热情很好相处,只要面带微笑,到处都能得到相应的以礼相待。去买肉,卖肉的大妈每次都坚持把肥腻的白肉主动割下来,虽然我们根本不认秤,但是她还是坚持不够了再添,直到把秤添得高高的;去买牛奶,卖牛奶的大妈热情地打着勺子给我们尝她们自家刚运来的酸奶,装进我们杯子的牛奶,肯定要比实际多出一些来;打车去学院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出租车到学校,但只要站在路边招手,就有好心的人开着名贵的轿车停下来顺带捎着我们去学院,还无论如何都不肯要钱。最感动的是,有一次去北京超市回来晚了,一位很拉风的蒙古姐姐开着丰田越野耐心听我们用蹩脚的蒙语乱指挥,坚持因为怕我们不认识路而一直送到我们家楼下。
  蒙古人冬天住在供暖较好的乌兰巴托市内,夏天或者周末度假会去草原的家。夏末草原行我们就去了山大留学回来的巴桑哥哥家。正值夏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画一般的蓝天下,人人策马奔腾,歌唱欢舞。凉风习习的蒙古包前面,我们一边啃着石头烤羊,喝着奶茶,一边听蒙古朋友的歌曲轮唱、对唱、合唱。那种唱歌能让我们的听觉器官和感觉器官产生一种和谐的共鸣,那种共鸣是一种让平时听惯了的各种乐器配乐之后重新找到的一种天籁的鸣唱。饭后,我们接受了蒙古人最隆重的礼节——被泼水,类似于傣族的泼水节,我们在午后微热的草原上,我们一边奔跑一边欢笑着躲来自四面八方一桶桶、一盆盆的凉水,快乐溢于言表。
  感谢热情的蒙古人。如果说文化冲撞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很圆满地解决了。
乌兰巴托——工作篇
  来之前,听过很多学长前辈们的经验交流,每听一场都觉得好像是自己距离将要从事的志愿者事业又近了一步,但是怎样的听授也代替不了身临其境。
来到孔子学院,我有了自己可爱的学生,我喜欢他们并且用心地将汉语知识传播给他们。当中秋团圆节收到我的学生送的礼物的那一刻,我觉得只有说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才能表达我的真心感受,那就是——只要付出,总会有收获。
  除了教授汉语课程之外,每个学期孔子学院工作项目表都是满满的,看着每周每月大小事情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我们的弦也绷了起来,要充实快乐地完成每项自己负责的项目,配合好我亲爱的家庭中每一位同事做好他们的工作——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蒙古国中学生征文比赛,汉学家俱乐部成立,汉语桥比赛,蒙古国师资培训,HSK考试,为克服教学硬件不足,一对一辅导和到各公司登门上课,大大小小的孔院活动新闻采编,合同等文件的翻译……工作繁杂而充实。分院建立以后,我们更是分身乏术,除了院里的工作,分院的文化体验中心更是需要我们将看家本领统统施展出来,这一系列除了常规班以外的工作量吞噬了我的周末,却充实了我的生活和这一段难忘的奉献历程。,我开始了恨不得吃住都在学院的生活。
  作为一个为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贡献微薄力量的人,充实的生活让我发自内心的自豪,仿佛能作为无尽的燃料将体内无尽的热情都点燃。还记得因为做纪录片视频,我们集体忙到深夜打地铺的情形;还记得忙碌地顾不上吃饭,院长买来吃的送到办公室的感人画面……我们这样一个和谐的集体,面对这些对汉语抱有极大热情的蒙古老中青学生们,每天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备好课上好每一堂课策划好每一个文化活动。我骄傲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员!
  我在来不及细数的快乐时光里成长着,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如何处理以前根本从未考虑到的棘手问题。然而最最重要的是,我越来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能有机会在奉献中成长并且历练,我是多么的幸运。
   一年很短,一年也很长,在孔院挥洒汗水的每一天都会成为我生命中最灿烂的珍珠,值得我用一生来珍藏。在我美好的青春年华里,能有这么一次光彩夺目的绽放,我无悔于我的青春!

【供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吴庆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夏清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