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前夕,《文史哲》现任主编王学典,在哲学编辑邹晓东的陪同下,去家中看望了86岁的《文史哲》老主编韩凌轩先生及夫人。两位主编就“办好《文史哲》”这一话题,抚今追昔,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落座伊始,老主编韩凌轩讲述了在《新闻联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新闻时的激动心情。王学典主编表示:自从总书记回信之后,他就一直想来看望韩老主编,但从那以后,总在忙着应约撰写发表相关文章。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总书记重要回信对《文史哲》以及王学典本人的深刻影响。谈话由此自然延伸到办好《文史哲》的重要意义上。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对这场谈话进行录音整理,让更多人了解两代主编的共同心声!
一个好的学术刊物就是一所大学!
韩凌轩:一个好的学术刊物就是一所大学,甚至比一所大学都重要得多。
王学典:对,您这个话表达得非常到位。
韩凌轩:你看,《文史哲》培养了多少人呀!季羡林先生说了,在《文史哲》发表一篇文章,如“一登龙门”。这是季先生的原话。所以说,办好《文史哲》实在是责任太重大了。学典啊,你这一棒干得非常好!这是我的心里话,是实话。
王学典:韩老师,您这是鼓励我!我们一直觉得,不能愧对你们这些老前辈,一刻也不敢懈怠!这也是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所在。
韩凌轩:我当主编的时候,在编辑部的会议上说,《文史哲》的未来在青年,在有前途、有潜力的青年身上。当时你还是一个青年。
王学典:是啊。当年,我的几篇文章都是韩老师命我写的,我就住在宿舍里。
韩凌轩:我当主编的时候,一个主导思想是,要支持青年作者。李振宏的第一篇文章,是在《文史哲》发的,是我给他编的。一直到现在,我还没见过李振宏这个人,他在学界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学者了,应该算中年吧?
王学典:他是我的好朋友,现在他也是著名学者,应该快七十了。
韩凌轩:哎哟,有这么大年纪啦!(对邹晓东说)你们年青一代,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的传统,老主编华岗校长创立的传统,继续培养有水平的青年学者。你如果能培养出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专家,比你当一个教授贡献要大得多!
王学典:对。韩老师,前两天我到学校党委书记郭新立那里汇报工作,他询问了我主持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的情况。我告诉郭书记,编辑部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要看,要把好这个关,还要策划。
韩凌轩:你是对的,非常正确!《文史哲》是一个向海内外开放的学术平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从海外来的山大学人跟我说,在海外,《文史哲》的名气和声望高得很!听到这个话,我非常荣幸,非常高兴!《文史哲》是山东大学的一张名片。
《文史哲》一定要办好,也一定能办好
王学典:韩老师,这个(《群星璀璨——山东大学文史名家传略》),您写孙思白先生的文章在这里边,老一辈的都有。这个工作,从策划到成书,至少十年。但有个别学者还没能得到反映。
韩凌轩:(边翻阅《群星璀璨——山东大学文史名家传略》,边说)嗯……嗯,太好了,太好了。我刚到《文史哲》的时候,参与创建《文史哲》的老一辈老师、教过我课的老师,还有好几位都在:王仲荦、赵俪生、杨向奎(第一任主编)、张维华。我到他们家里去看他们,张维华先生很有感情地对我说:《文史哲》一定要办好!也一定能办好!大家都很关心《文史哲》!我说,请张先生放心,我们会努力的。赵俪生先生这个人非常可爱,他也说《文史哲》能办好!我到兰州大学给他祝寿,八十大寿,他说:山东大学《文史哲》、山东大学历史系,我都是参与创建的人之一。赵先生啊,脾气很大,说话也很直爽。赵先生到山东大学来,我去看他,就在老校(现洪家楼校区)招待所,有一个套间,赵先生就住在那里。
王学典:是一个四合院。
山东大学对《文史哲》非常好!
王学典:编辑部的大会议室重新装修了,把毛泽东主席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那封信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展示在那里了。窗户之间的墙壁,展示李克强总理来访的照片。春节过后,叫他(邹晓东)载您去看看。
韩凌轩:好啊。这么多年来,山东大学对《文史哲》非常好!
年轻人已经挑起《文史哲》大梁!
王学典:韩老师,咱这里年老的编辑都退休了,包括京希。
韩凌轩:京希工作非常好。这个京希啊,好多人要把他挖走。赵明义就是一个:刘京希,你要到我这儿来,我让你当主编。他办了一个《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杂志。我说:京希,你可自己做主。京希说:我坚决不去,韩老师,你放心。
王学典:现在编辑部的工作,都落在晓东这一代人身上了。
韩凌轩:《文史哲》后继有人啊,这都是《文史哲》的台柱子啊!(对邹晓东说)《文史哲》以后靠你们啦!(对王学典说)你再继续从全国挖优秀人才到《文史哲》来,在你卸任之前,建一个非常强、非常有水平的《文史哲》的编辑队伍。
王学典:是,这个正在做。我保证,沿着您老人家的愿望继续前进,这样才能保证沿着老先生当年创造的基业、铺设的轨道往前走,不能偏离这个轨道。
韩凌轩:这是我听你说的最高兴的一句话。学典,我自己在《文史哲》干得不好,但是一辈子非常非常关心《文史哲》。
王学典:您干得非常好!提携了一代人,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您退休之后,一直在关心《文史哲》。《文史哲》国际版(英文版)第1期出版之后,您说了一句话:“《文史哲》今后要在国际化的轨道上运行。”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韩凌轩:你在美国呆了一年,是吧?可以用英语写文章吗?
邹晓东:是,一年。英文写不了,但是读没问题。中国人真要用英语写文章,不在那儿好好呆个十年八年的不行。
韩凌轩:再加一把油,做到用英语发言,用英语写文章。你现在很年轻,完全可以做到。《文史哲》要对外交流,很需要这样的人才,可以用英语作报告,可以用英语写文章。
邹晓东:好,我努力!
把编辑工作放在第一位
韩凌轩:学典,我不是撵你,我不想过多占用你的时间啊,我知道你的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
王学典:没事,好不容易来一趟,就是要和您老人家好好汇报汇报,听听您的办刊意见。
韩凌轩:寇养厚这个人是非常好的典型。他每编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大意他都可以复述出来,他说我几乎能把这个文章背下来。他非常下功夫。我希望《文史哲》全体编辑向寇养厚同志学习,他对《文史哲》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凌轩:当编辑一定要把编辑工作放在第一位,科研要放在次要地位。你在这个位置上,一定不能辜负山东大学对你的期望。你在位就要勤勤恳恳地把编辑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王学典:好!我们都记着啦,韩老师。编辑部始终有科研和编辑哪个第一的问题。到现在,这个问题也存在。
韩凌轩:你当编辑,就应该把编辑工作放在第一位。反过来,编辑如果把科研放在第一位,甚至于脱产“进修”,整天在家里写文章,那怎么行?大家如果都这样,刊物还有法办吗?当编辑要出于公心,不要照顾自己的朋友和亲戚。
王学典:是。我们守着学术这个门槛儿,从来不打算以牺牲刊物的质量为代价,去为个人谋什么好处。所以,我当了这么多年主编,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里,从来没有一个作者请我吃饭。
韩凌轩:我当主编时,有个重要原则:一定不要收任何礼品。那个时候就是送点茶叶,送点酒啊,我一律拒收。有一回,有人把礼品放到我这个沙发上,用垫子盖起来了。他走了以后,我追出去很远,坚决退给他。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2年第11期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