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至今已走过120多年的历程,丰富的特藏文献资源是其历史悠长、饱经沧桑的具体见证。
山东大学图书馆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严格落实古籍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古籍保护规划,扎实推进书库建设、古籍普查、名录评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数字化、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古籍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相辅相成,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成绩与进步。
一、重视书库建设,为古籍保护奠定扎实基础
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研究所负责特藏文献资源的收藏保护工作,于2010年9月搬入设施齐全的新馆——蒋震图书馆,共设有专用古籍书库3个,民国文献书库2个,影印古籍书库1个,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特藏阅览室1个,面积110平方米,阅览座位32个。古籍书库内恒温恒湿,监视监控、防火防水防盗等设施齐全,保存环境良好。
自山东大学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来,图书馆围绕古籍保护工作制定了《特藏文献安全管理制度》《特藏书库管理办法》《特藏文献阅览管理办法》《古籍修复工作管理规定》《古籍数字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书库交接制度和出入库制度,定期开展库房巡查,认真做好恒温恒湿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维护。
二、通过回溯建库、古籍普查,摸清古籍家底
山东大学图书馆共收藏特藏文献4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民国线装书4万3千多种31万余册件,包含宋元明刻本、清稿抄本、精刻本、法帖、拓片、书画、信札、唱本及书目古籍等珍贵特藏1万1千多种3万7千余册件。
为做好古籍普查工作,图书馆于2009年至2010年完成了全部古籍、解放前图书报刊、馆藏书目文献、四库系列图书数据的回溯建库工作,整理形成了涵盖古籍所有著录项的MARC数据,为后期开展古籍普查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至2016年,对汇文编目系统中“辨识不出、著录不详”等问题进行了集中修改。2017年至2019年,古籍普查进入集中攻坚阶段,图书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古籍普查方法、人员、时间、空间、设备、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了严密的普查方案。至今,图书馆已圆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前后四次古籍普查数据审校,整理上报古籍普查登记数据1.6万余种,共17万余册。
三、发掘古籍珍品,积极参与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
图书馆注重发掘古籍珍品,积极参加国家和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工作,对古籍实行分级保护,精准管理。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山东大学图书馆稿本《方望溪先生文稿》1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元宗文书院刻明修本《五代史记》七十四卷等48部、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明正德四年孙玺刻本《古乐府》十卷等19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稿本《运河图说》等15部、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清内府抄本《幸鲁宝翰》九卷等4部。
迄今为止,山东大学图书馆共有8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54部古籍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方望溪先生文稿》《明舆图》《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文集》等5部古籍参加了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元大德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唐书》入围2021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
四、加大古籍修复投入,推进原生性保护
山东大学图书馆自迁入新馆后,加大了对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力度并陆续配置了修复设备和工具。2007年以来,先后有3名专业人员参与古籍修复工作。2020年下半年,投入30余万元建立起独立的古籍修复室,增置了古籍修复多功能工作台、纸张酸碱度测定仪、纸张测厚仪等设备,同时引进了古籍修复专业硕士1名,增强了修复人员力量。积极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业务培训,古籍修复技艺得到明显提高。
古籍修复室的建设较好地推动了古籍保护整体工作,修复师在古籍修复、特藏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数字化工作中的保护修复、传统技艺推广等方面均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贡献。2021年完成精修古籍800余页,说唱文献300余册。
五、加强整理出版,促进古籍合理开发利用
2007年,经图书馆数代古籍保护工作者20余年精心整理的《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完成出版,其中收录了历年入藏宋元明旧刊本,批校题跋本,稿本,抄本,清代精刻本,日本、朝鲜本等善本2000余种。
在古籍普查成果和《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图书馆不断加强对古籍整理的规划和深度挖掘力度。制定《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文献整理出版规划(2021-2030)》,以专题整理的方式深度挖掘馆藏资源。2021年10月,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签署《特藏文献合作出版框架协议》,古籍整理工作迈入有序推进的新阶段。11月,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文献系列”首个成果《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该丛刊精心挑选67种书目书志类文献进行整理,以稿抄本为主,兼收部分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等,集成三十册,入选2021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计划。
六、有序推进古籍数字化,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的同时还有利于古籍的阅读使用和宣传推广。2011年,山东大学图书馆作为CADAL共建馆,向CADAL平台提供古籍书影18万余页,现代图书书影83万余页的资源共建共享;作为CALIS山东省中心,向CALIS平台提供古籍编目数据1.5万余条,书影3千余页。山东大学图书馆还向《山东文献集成》《子海》《十三经注疏》《广州大典》等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大批稀见古籍底本。
为使古籍数字化成果被更多师生读者了解使用,2019年起,山东大学图书馆着力研发集合多种数字资源(古籍、民国书刊等),具备数字资源的全文浏览、多功能检索、在线鉴赏等功能的数字人文平台,打造具有全文影像、特色专题、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自建平台。“山东大学特藏数字化平台”历经2年时间,于2021年4月在校园网内上线运行。截至目前,新增发布了340种428册数字化古籍特藏文献,共计78000余张书影,完成校史文献、山东地方文献、书目书志三个专题的数字化整理,实现了题名、责任者、版本项、目录内容的检索。
七、创建典籍文化推广品牌,初显成效
近年来,山东大学图书馆推出“楮墨芸香·古韵犹存”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品牌,开展多元化、立体化的阅读活动,弘扬优秀传递传统文化精神。立足于文化品牌,图书馆陆续推出了专家讲座、教学服务、典籍文化展览、传统技艺体验、古籍知识普及、文创设计等众多活动。
“楮墨芸香·古韵犹存”系列活动形式立体、多样,创新“内涵引领+文化沉浸”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模式,注重以读者评估为导向,从多维度、多空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让大学生在古籍特藏文献中感受到楮墨芳香,悠悠古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校内外师生的好评,活动多次被山东大学、中国新闻网、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公众号等转载报道。
八、重视人才建设,不断壮大古籍保护人才队伍
近年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适应新时代古籍保护的要求,加强了古典文献学、计算机、古籍修复等多学科背景硕博士的引进。特藏文献研究所现有古籍保护工作人员10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人,馆员5人,助理馆员1人;博士2人,硕士6人,本科2人,设古籍整理、古籍编目、古籍修复、数字化、读者服务等岗位。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古籍普查、古籍和碑帖编目、古籍修复、古籍整理等多项业务培训,并多次前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兄弟馆进行调研学习参观,业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团队成员爱岗敬业,热爱古籍保护事业,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图书馆被学校批准为“教工先锋号”首批创建单位。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山东大学图书馆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古籍保护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2年第23期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