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悠远绵长的学术血脉中,历史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历史学方面又有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这就是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科大而全不同,儒学院史学所集中力量专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是目前国内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一方重镇,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点鼎足而立。近日,儒学院史学所荣获山东大学先进集体,成为山东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又一标杆和典范。
弦歌不辍:七十余年的学术坚守
山东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最早可以追溯至华岗校长。华岗既是老革命家,又是理论素养深厚的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型乃大势所趋。华岗洞察先机,创办《文史哲》杂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新中国学术,铸就了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文史学科的辉煌。华岗还亲自讲授社会发展史和辩证唯物论,使山东大学形成了重视理论、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为山东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的创立提供了丰沃的学术土壤。
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葛懋春先生和庞朴先生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很快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初期,二人率先在山东大学开设史学概论课程。改革开放后,葛懋春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历史科学概论》。该书是当时第一部史学理论教材,也是一部思想性极强的学术著作,达到了当时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外,葛懋春还主持编译《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计量研究法》,开外国史学理论研究风气之先;策划编选《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史论选》等资料集,使山东大学成为学界瞩目的史学理论研究重要基地。山东大学史学理论专业的成就和辉煌与这些先生们是分不开的。
“创造历史”:“大先生”、大情怀、大抱负
儒学院史学所的领军人物当属王学典教授。他深耕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四十余年,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哲》杂志主编、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等多项职务的同时,依旧舍不下那一脉书香,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代学人。
王学典于1979年考取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师从葛懋春先生继续在山东大学攻读史学理论专业研究生。他正式从事史学理论研究是从翦伯赞入手的。翦伯赞是老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学养深厚,一生清风傲骨,刚正不阿。王学典深深景仰翦伯赞的学术与人品,惋惜其不幸遭遇,因此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从翦伯赞学术思想入手,到研究以其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而后逐渐拓展到20世纪后半期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史,王学典的研究突破了革命史范式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丰富了20世纪中国学术史图景。
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王学典特别强调:“研究历史同样是创造历史的一种形式,参与创造的是历史中宏观的、思想的、理论的部分。”与一些书斋式的史学家不同,王学典的论著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时代风潮的敏锐把握。他的学士学位论文《旧式农民战争的遗产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包含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兴起与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入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与当时反思“文革”、重新审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息息相关。而《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出版,则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受到的挑战和质疑而发。关注学术与现实的联系,注重当代史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历史学家在创造历史中的重要性,是王学典治学的鲜明特色。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用这句话来形容王学典恰如其分。从教近40年,王学典桃李满天下。他们如今在学术界或其他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这其中,离不开王学典严慈相济、春风化雨的教导。“发现和造就人才,是老师最值得骄傲的成果”,王学典始终这样认为。
独树一帜:开拓“20世纪历史学”研究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王学典统筹引领下,从运用新观念和新方法修订史学概论教本、辑录各种重要学术史料、编选代表性论作,到重新撰写史学史、重构史学理论话语等,儒学院史学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20世纪历史学”研究为中心的严整有序的学术体系,成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方面的一支劲旅。《史学引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等集体成果先后获评省部级重要奖项;王学典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子课题“当代中国史学主要趋势”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出版中;团队成员还陆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呈现一派“人人都有项目做、人人都在做项目”的活跃局面。
在集体攻关的同时,团队成员又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重心和治学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是儒学院史学所的优势和强项,沿续王学典教授的理念和思路,陈峰教授以新理念、新话语、新方法推动本领域的范式转换,近年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方面创获尤多,成为该方向的代表性学者。古史辨派研究是儒学院史学所的又一亮点。李扬眉副教授围绕该学派内部的史家个体展开研究,重点分析史家生平经历与交游往来对学术活动产生的影响;李长银研究员则将民国学术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辨伪活动相勾连,着重探究古史辨派的学术渊源及该派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史学史方面,郭震旦教授主要研究当代史学新思潮,涵盖后现代史学、海外史学新动向、当代中国重要史家等内容,其中尤以用后现代史学观点立足本土、反思现代中国史学的内容最能体现其治学的现实关照。海外中国学也是中国史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杨华教授主要围绕海外汉学与中外学术交流展开研究,特别关注近40年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影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也需要具体的断代史、专门史做支撑,在这方面,《文史哲》副主编孙齐副研究员主攻中国中古史、道教史,善于利用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考察中古时期的地域社会、碑铭造像及宗教变迁等问题;陈嘉礼副教授则以中国上古史为主,兼及甲骨文、史学史,充分发挥疑古精神,对上古历史文献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门且细致的探究。此外,刘斌讲师长于儒家思想与典籍研究,主要研究先秦文化史、《论语》学等内容。察应坤助理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致力于考察中国近现代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
学思相生:在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中培育“读书种子”
长期以来,王学典一直认为,老师最辉煌的成果是学生、是学术传人,而不是著作和文章。儒学院史学所也始终坚持治学育人齐头并进,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增长学术见识。
论辩风生,碰撞思维火花,读书会与研究生论坛上总少不了学生踊跃的身影。《良史的命运》《为历史而战》等书目主题读书会让学生们对历史学的传承与嬗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届“历下论学”博士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各抒己见。系列活动不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契机,也为他们开阔学术视野、聚焦学术热点、紧跟学术前沿搭建了绝佳平台。
孜孜向学,领略大家风范,知名学者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由陈嘉礼副教授发起、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论道稷下:山东大学百廿校庆儒学讲座系列”汇集了柯马丁、魏希德、贾德讷等海外汉学名家,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葛剑雄教授围绕中华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的两次讲座深入浅出,打开了学生的研究思路;汪晖教授则从思想史角度剖析了“世纪”这一概念,让学生们获益匪浅。
砥志研思,传递史学火炬。2023年4月15—16日,“第2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成功举行,总结了近年来史学理论及史学史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得失。5月7日,以“层累说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为主题的第十一次《文史哲》人文高端论坛召开,阐发了古史辨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刺激、推动作用。儒学院史学所师生深度参与了这些盛会,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术论争的魅力。
1983年,山东大学创设了全国第一个史学理论硕士点,今年正值40周年。40年来,经过几代学人的接力,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从初创到成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终于成为山东大学一张亮眼的学术名片。今后,儒学院史学所将承旧业、开新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为山东大学历史学科再创辉煌贡献力量。
(作者段锦珂、范静静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唐文星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3年第25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