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藻类大师曾呈奎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1日 11:07 点击次数:

  曾呈奎(1909-2005),福建厦门人,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7),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1),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99)。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呈奎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植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任厦门大学植物系任讲师,1935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岭南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这期间,他只身一人开始了对祖国海藻资源的调查研究。194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和拉克哈姆博士后工作;194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负责海藻研究工作,特别是琼胶及琼胶海藻的资源及增养殖的研究;1946年底回国在山东大学植物系任教授、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到济南时,曾呈奎留在青岛海洋研究所,后任该所所长。
  在1935年8月到1938年3月期间,曾先生在山东大学生物系任教并兼任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主任时,为了发展海藻事业,他就经常顶风披月追潮逐流,成年累月地采集标本和研究海藻。他曾撰写的论文《海南岛海产绿藻之研究》,在当时的海藻研究方面就已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不辞千辛万苦,走遍了北自大连、北戴河,南至广东、东沙群岛,采集了大量的标本。但由于旧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封闭落后,致使他的研究工作步履维艰。
  1946年,曾呈奎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决定回国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教授。1947年,他与童第周一起办起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并兼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他认真教学,积极为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政府腐败,缺人员、无经费,科研工作未能开展。
  曾呈奎先生20世纪50年代就是山东大学著名的教授之一。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悉心培育人才;在科学研究上更有一种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1950年1月,青岛市召开了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山东大学有十多位教授参加,其中有罗竹风、王统照、冯沅君、童第周、曾呈奎、吴富恒等。曾呈奎先生不论是小组会还是在大会上,他都争先发言,抒发自己对新中国的激奋之情,对海洋科学事业开拓发展的迫切之情,并凭借他多年研究考察的实情,绘出了我国沿海水产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他的这些设想和意见,得到了大会代表的一致赞同,有些意见还被采纳而写进大会决议中,为加速恢复与发展青岛的经济建设作出来积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曾呈奎和童弟周、张玺受国家之托,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任副主任。从此,海洋生物研究有了更稳固的基础,并且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海洋研究活动。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海洋科学全面、系统、规模化发展的开端。
  195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改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均任副主任、研究员。1957年,该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再度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都是任第一副所长。1978年,曾呈奎任该所所长,1984年起任名誉所长。60年以来,该所取得了9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奖成果403项,包括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国家其他奖48项,省部委一等奖和省科技最高奖127项,省部委其他奖189项;国际奖12项,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曾呈奎有一句诺言:“我要给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他,确实办到了。
  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从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我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教授便组织了海带南移试验,一举成功,不久后便形成了大规模养殖。从1952年冬季开始,曾呈奎教授又带领他的助手和大学生,在青岛、烟台、大连等地近海内,用人工培植的方法,建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海带生产田。他们还不断总结栽培技术,进一步研究其生长规律和环境习性,并大胆采用农作物密植方法,大大提高了海带的单位面积产量。50年代初,中国海带产量仅有60吨,每年要进口十数吨,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到1985年,中国年产海带干品已达250万吨,占海带植物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每年都有大量产品销往世界各国。
  从1958年起,青岛市掀起了海带养殖的第一次浪潮,改变了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史,使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海带产量占世界的95%。曾呈奎也被誉为“中国海带之父”。
  他与吴超之教授一起于1958年主编出版了国际间第一部海带栽培的专著《海带养殖学》。曾呈奎领导的海带养殖学原理研究,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曾呈奎还是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1943年,受美国政府之托,曾呈奎负责主持开展了对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研究。他除了经常去美国沿海调查海藻资源外,还经常去琼胶工厂考查技术,研究改进措施。同时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写出了一些研究报告。1946年发表了《美国的海藻产品及其用途》和《藻胶:有用的海藻多糖类》报告,1947年发表了《北美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报告和《琼胶》,撰写了美国化工大百科全书两词条——“琼胶”“褐藻胶”。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曾呈奎教授培养并组织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包括自己所教的学生),有计划地对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体系的研究。
  1952年,他与纪明侯、张峻甫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琼胶与琼胶工业》一文,介绍了琼胶的发展历史、原料产地、制造工艺及用途,建议国家尽快调查原料资源,进行人工养殖;呼吁国家组织人员研究海藻化学,迅速建立琼胶工业。
  1956年,他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对海藻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用海藻生产出褐藻胶、琼胶、碘等,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
  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周百成、郑舜琴合作继续研究这一课题。1974年,他们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海洋植物在登陆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光合生物进化的系统发育理论。
  1980年3月,他率队考察西沙群岛,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原绿藻。他与周百成对原绿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明了藻类进化的三条途径,揭示出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直接证明了他们于1974年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藻类的分类系统,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他们的进化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内共生学说是不一致的,他们提出的进化系统也不同于一度流行的五界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公认为我国进化论研究的三项重要成果之一。
  七十多年来,曾呈奎与张峻甫等合作,对海藻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许多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了数十个海藻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几十篇;1962年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洋志》出版;1983年他主编的《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出版,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曾先生曾先后赴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岛成功地组织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探讨会。曾先生曾是国际海藻类学会理事长、国际海藻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许多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海藻大王”。他领导的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于1979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在50年代初,曾呈奎还领导进行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成果。
  50代以前,紫菜的生长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种研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正式了完全可以依靠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他们的驯种成果在沿海推广后,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紫菜年产量达到了一千多万吨干品,成为世界第三紫菜国。
  在此期间,曾先生还与有关人员攻克了紫菜苗种一直没有苗源的难题,阐明了通过培养紫菜丝状体可以获得生产上所需的壳孢子。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获得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呈奎还积极参与国家有关海洋方面的其他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制订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曾呈奎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他参与制订出的《1956~1967年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第七项重点任务。此后,曾呈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参与了多次海洋科学规划和重大计划的制订。
  通过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曾呈奎与其他领导和专家们都深深感到,国家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国家的海洋。1963年,曾呈奎和部分海洋学家提出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建议,并委托曾呈奎、赫崇本等7人起草报告,29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中央接受科学家们的建议,于1964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80年代初,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是全国海洋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这些单位隶属的系统不同,相互间联系和交流较少,协作不利,致使没能发挥出集中的优势。对此,曾呈奎联合了一批科学家联名向山东省人民政崐府建议成立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以协调各海洋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山东省人民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于1981年在青岛成立了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台湾海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特点,曾呈奎1957年就指出,应该在厦门建立海洋研究机构。1978年曾呈奎积极支持福建省在厦门建立福建海洋研究所。他亲自推荐所长,并选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支援该所。
  1981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成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国家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为此,他向全国人大和山东省人大提交了议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接受,并下达文件,付诸实施,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1988年,他积极支持并亲自批准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药物学分会的成立,为海洋药物研究、教学和生产工崐作者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场所,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科学的发展。
  1980年1月8日,曾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入党之后,他更觉得像是焕发了青春,工作起来经常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他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的主编、《海洋和湖沼》和《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以及在国外出版的《海洋植物学》和《海洋生态学发展》中国方面的编委。他为祖国的海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门技术人才。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1991年11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授予“烟井新喜志奖(Shinkishi Hatai Medal)”。1996年8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997年9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009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2001年4月荣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
  2010年10月8日,以“曾呈奎”命名设立的“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在山东青岛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揭晓,这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
【 来自:《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