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侯宝璋的《实用病理组织学》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09日 09:19 点击次数:

  侯宝璋(1893-1967),安徽利辛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病理学先驱者。
  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 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2年先后出版《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出版《中国牙医史》。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侯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
  1934年,侯宝璋教授在十多年苦心收集、积累丰富的病理材料、图片资料基础上,加上一贯的苦心研究,终于总结成书,出版了《实用病理组织学》这部病理学专著。这是中国病理学界第一部学术专著。
  《实用病理组织学》的出版发行在中国病理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他不但是对中国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研究上具有重大价值,而且他还吸收了国际上病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具有广泛参考与应用价值,被中外病理学家给予高度评价。他的研究成就被美、英和日本等国病理学杂志刊登传播,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誉。英国著名史学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名著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学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
  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经济困难之际,侯宝璋毅然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祖国首都北京。他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回到北京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专门设家宴热情接待了侯宝璋教授一家。国家安排他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回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精心收集的珍贵病理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并建立起当时国内最高级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为国家病理学研究迅速与国际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
  1963年,侯教授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刘主席与之热情握手致意。1964年他又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宋庆龄副主席等亲切接见和慰问。
  1967年,侯宝璋教授不幸病逝,不但国内痛悼,而且连美国的CANCER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可见其国际影响之广大。
  侯宝璋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相关。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了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

【供稿单位:《山大第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嘉棋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