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人们对于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事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了解更多的是他出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学术研究与学术民主,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革除了中国旧教育的种种弊端,开创了高等学校的崭新格局等等。而蔡先生和山东大学的一段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正是由于他的悉心关注和大力扶持,才使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学风日新,声誉日上,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由奉系军阀张宗昌在1926年重新组建的省立山东大学到1928年,由于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山东,直指京津,张宗昌败逃,奉系军阀崩溃,省立山东大学也即停办。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在济南重新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任主任组成11人的筹备委员会。当时因济南“五三”惨案发生,日军拒不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
1929年春,中日就济南问题达成协议,日军撤走,山东省政府由泰安迁回济南。此间南京政府教育部对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进行调整,由何思源、王近信、赵畸、彭百川、杜光埙、傅斯年、杨振声、袁家普、蔡元培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并推定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夏季蔡元培曾携眷至青岛小憩,住在已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的小楼内。在筹备中,他力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理由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频仍,济南四省通衢,兵家必争;青岛地处海陲,既有舟车之便,又可免战乱影响;且“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筹备委员会根据他的建议,报请教育部批准,遂决定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重新组建,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名称国立青岛大学。蔡元培亲自题写了校牌,并推荐他的高足、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的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对于学校的经费问题,他还亲自致函南京中央政府监察院院长吴敬恒(稚晖),敦请协赞解决。信的内容是:
稚晖先生鉴:
杏佛兄来,询知先生在京甚好为慰。兹有启者,山东旧有山东大学,又有私立青岛大学,现教育部取消两大学,而设一青岛大学,似乎又多设一大学,而实则并两为一也。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其经费预算年60万元,拟请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24万元,而市政府与胶济铁路各出6万元,省政府原拨各专门学校经费28万元,后即移作山东大学经费,减去4万元,本无问题,惟中央应出之费,闻业与财政部宋(子文)商及,尚无确切答复。弟因研究院关系,未便再向要求,欲请先生向子文切实一言,如能请蒋主席对宋谆嘱则尤善。除由何仙槎(思源)见面详陈一切外,专此奉托。
并祝
道安
弟蔡元培八月三日(民国十八年)
1930年夏,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就绪,校长杨振声到职。秋季招收新生,开学上课。杨校长效法老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闻一多、张煦、梁实秋、黄际遇、蒋德寿、汤腾汉、傅鹰、曾省等等,均应聘到校。学校重建伊始,即有齐整和较高水平的师资阵容,这确是蔡元培卓识远见的结果。
1931年夏,中国科学会议在青岛大学召开,会长为蔡元培,全国各地的学者、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蔡元培在杨振声先生的陪同下走进会场,全场自动起立,向这位教育界的老前辈、学术界的“一时之彦”致敬。蔡元培先生作开幕典礼的报告,接着由各位学者、科学家作学术报告。会议期间,杨振声先生恭请蔡元培先生向全校师生作了一次关于美学方面的学术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此期间,国立山东大学培养出臧克家、汪志馨、庄孝僡、张致一等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为此,这一阶段的国立山东大学,向被大家称之为“兴盛时期”。蔡元培与山东大学的这段历史渊源,是山东大学校史上闪耀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