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山东大学创办伊始,即坚持党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好传统。预科阶段根据解放战争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抗日军政大学”的经验,实行理论联系实际,以转变学生思想为主的教育方针。因此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注意密切结合形势任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武器主动改造世界观,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自觉服从革命的需要。不少学生初入校时,抱有各种幻想,其中最主要的是,不顾历史条件,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的学习态度。对这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以民主的方式和自我检讨的方式加以解决。很多学生在结业总结中都提到:“经过短期的学习,发现了真理,感触了时代的脉搏,了解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抛弃了个人打算,把个人前途和民族命运、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党和人民的需要也就成为自己的理想和志愿。”这就为愉快地服从分配、服务于人民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当时虽然生活艰苦,学习条件很差,但大家始终精神饱满,热情高涨,纪律严明,学习勤奋,成为生机勃勃的坚强队伍。实践证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全校人员政治觉悟,是党在高等学校中首要的和经常的政治任务。
当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授和广大教师,生活上都是供给制,衣服每年两单一棉,吃大锅伙食(后来教授吃小灶),待遇菲薄,非常艰苦,没有书房,没有资料,白天忙于讲课辅导,晚上在荧荧的煤油灯下,编写讲稿,批改作业。行军中也和大家一起以步当车,甘苦相共,有时转移刚到一地,安排未定即进行教学。广大干部废寝忘食,事事精心,不管风里雨里,白天黑夜,拉粮运草,保证供应,在行军中打前站找房子,瞻前顾后,安排食宿,劳累奔波,坚持不懈。当时全校干部职工同心同力,步调一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当时的学习条件很差,既无教室桌凳,又少图书资料。白天,广场、空屋即是课堂,大家席地而坐,以腿为桌,作记录写心得。晚上,大家聚在小煤油灯下,凝神阅读,刻苦探索,而且能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习精神令人钦佩。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学生从调查和实践中,进一步认清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人民和对党的事业必胜的信念,从而促进思想转变,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学生的生活更是十分艰苦。他们吃粗粮,睡地铺,衣物不全,用具奇缺,但大家却精神振作,意志坚强,充满着革命乐观精神,每餐以小组(十多个人)为单位,一盆菜,一锅粥,不但不觉其苦,反而乐在其中。
当时学生均住在群众家中,朝夕共处,亲密无间。群众对党真诚热爱的阶级感情,使广大同学深受教益。文艺系的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到前线慰问部队外,经常为驻地群众演出,群众只知道是“山大剧团”,而不知有文艺系。每次到各驻地演出时,群众亲热称呼“我们的剧团”来了,兴高采烈,全村轰动。演出还必须自力更生克服种种困难,没有道具自己做,乐器缺少自己制,没有布幕同学们用自己的被单拼缝,服装不够同学剪裁自己的衣服代用。有时一天演出二至三场,演员和工作人员不但不能休息,甚至在舞台上吃饭,这种克己奉公不怕疲劳的精神,表现了广大同学在接触群众中思想在不断地升华。
当时学生的组织很完善,本科各系、预科各队、专科各班,均建立系、队或班委会,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协助学校领导本单位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学校的有关规定、纪律、秩序、制度等等,均由学生会负责组织执行。学校实行半军事化,早晨一声哨响,小组长率领全组同学点名出操。学习时间除上课或组织讨论外,其余由学生掌握自学,无故不得侵占。晚上按时点名,熄灯就寝。当时虽然生活艰苦,学习紧张,但革命的歌声、欢乐的笑声不绝于耳。
临沂山东大学在创办过程中,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了近两千名有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的干部,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解放战争,为山东高等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