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创建华东大学支援革命战争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1日 12:52 点击次数:

 华东大学经历了潍坊建校、进入济南发展壮大、分批南下、继续前进、巩固提高、再行调整、走向正规、青岛合校等阶段。
     一、潍坊建校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一举攻克了敌人设有牢固工事的鲁中重镇——潍县城。至此山东省全境只剩下济南、青岛等几个孤立据点,全省各个解放区已连成一片。淮县解放后改名为潍坊市。为了迎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适应开辟华东新解放区工作的需要,中共华东局决定发扬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中建设大学的办学经验,在潍坊市建立华东大学,招收中学以上的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掌握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为革命的发展培养干部。
     学校从五月中旬开始筹备。华东局任命韦悫为校长,张勃川为副校长,刘雪苇为教务主任(也称教务长),俞仲武为秘书长;并陆续调派中层干部叶锦田、沈一力、梁云清、李庚、张一夫、董一博、赵凌、胡克诚、马雨亭、蒋捷夫、蒋梯云、陈捷等二十多人到校工作。还通知在渤海地区的原临沂山东大学留守人员到华东大学报到,通知分散在山东各解放区和去大连的临沂山大和华中建大教师李仲融、何封、车载、王淑明、赵平生、朱维基、胡考、陶官云、袁似瑶等等,迅速回到潍坊市华东大学任教。由于华东局的重视和全面安排,学校建立后干部力量就较强,师资水平也较高。校址选在潍县城东教会的乐道院,院内树木茂密,房舍整齐,附近有农田菜圃,小河流水,环境颇为清新雅静。
     筹备工作初步就绪后立即开始招生,六月初在山东省的《大众日报》上登出招生广告。学校确定先设置大学预科部和临时研究班。预科部招收高中肄业和初中毕业的学生,学习期限暂定为一年;研究班招收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的青年学生,学习期限为二至三年。待遇一律实行供给制。除在潍坊招生外,还派人到莱阳、黄县、益都等县城设立招生办事处。当时昌潍一带新解放区的青年学生,在革命胜利的形势鼓舞下,纷纷报名投考。到七月中旬经过语文、数学、史地、政治常识测验后,第一批共录取学生500余人。学生的来源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中多数是昌潍一带新解放区的高初中学生,其次是本省和苏北老解放区的青年学生、小学教师和一般干部;再次是从国民党统治区跑出来的进步青年。学生入校后进行编班分组,建立学习组织。根据文化程度,对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的分别编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对于高中以下程度的编为两个预科部,下分六个学习班,班内再分若干学习小组。
     三个研究班学员很少,总计不过50余人。政治经济研究班由何封任主任,文学艺术研究班由李仲融任主任,教育研究班由王淑明任主任。三个研究班组成班委会,由蒋捷夫任秘书,负责教学计划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工作。以上三个研究班均住在潍县乐道院内。
     两个预科部的学员共400多人。第一部主任是李庚,下分三个学习班,由韩少群、刘曼思、冯韧分别任班主任,住在乐道院内。第二部主任是张一夫,下分三个学习班,由董亮、糜白辰、董苏明(后为黄治平)分别任班主任,暂时住在坊子。每班配备助理或干事一至二人,负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华东大学初建时,直属中共华东局领导。党的组织设总支委员会,由叶锦田任总支书记,张一夫、李庚、李仲融、赵平生任总支委员。行政机构在校长领导下设秘书、教务两处,由秘书长和教务主任具体领导。秘书处下设秘书、总务两个科。秘书科由梁云清任科长,负责行政管理、会议组织、上下联系、文书处理等工作。总务科由胡克诚、顾光华分任正副科长,负责物资供应、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招待、警卫等工作。教务处下设教务、注册两个科和图书馆。教务科由赵凌、马雨亭分任正副科长,负责招生、教务行政、安排教学计划及检查等工作。注册科由叶锦田、沈一力分任正副科长,负责人事调配和学生的学籍管理等工作。另设图书馆,由刘伟任主任。全校行政机构较精干,人员很少,但大家责任心强,积极主动,工作效率高。
     为了准备开学上课,学校拟订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把中国近代史列为主要课程之一,由教务长刘雪苇组织教师何封、车载、刘力行、陶官云、袁似瑶等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家克服资料缺乏、人力不足的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编出《中国近代史讲授提纲》(初稿),分上下两册,上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下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以后曾铅印出版,成为解放区大中学校的历史教材。
     9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张勃川副校长作了华东大学方针任务和培养目标的报告,刘雪苇教务长讲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当时教学形式以部为单位上大课,由主讲教师系统地讲解,学生经过准备和思考,开展讨论,然后进行总结。由于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形势,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又做到材料充实,观点鲜明,使广大学生如拨云雾,顿觉耳目一新。
     学校正式上课以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学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学生会组织,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开始出现认真学习、大胆争论、纪律严明、紧张活泼的良好风气。部分学生初到校时的那种不习惯、不方便、不满意等情绪得到解决,初步奠定了为革命而学习和工作的思想基础。
     华东大学在中共华东局的领导下,从筹办到正式上课,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达到初具规模,起步前进。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进入济南
     1948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华东局遂指示学校迅速派人去济南,研究在济招生和学校迁济等问题。9月28日张勃川副校长率领中层干部马雨亭、梁云清、朱波等十多人乘火车至益都,因胶济铁路尚未全线通车,由华东局(驻益都附近)派出汽车一辆连夜由益都进入济南。当时战火刚停,硝烟未散,市内到处留下激战的痕迹。济南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华大在济招生并迁校济南甚为欢迎,军管会领导冯平等同志亲自接待,并指示文教部门积极协助。经过全面研究,军管会先拨给原国民党第四兵站总监部房舍(经四纬六路)作为华东大学办事机关驻地。学校立即拟订招收高中以上青年学生、学习期限暂定二年、结业后统一分配的招生广告,并在商埠和城里设立报名处。为了解决学校迁济的房舍问题,军管会又陆续拨给济南临时中学(金牛山)、济南中正中学(经七纬八路)、济南建国中学(经三纬三路)、济南成城中学(今八一礼堂附近)等校舍,还商借了齐鲁大学一部分房舍。此时,淮坊的部分教师和干部已先后到济,分别负责招生、添置家具和修整校舍等工作。十月下旬,招生工作基本完成,仅在济南就招生1600多人,几处校舍也整修一新。为了尽快开学上课,统一进行教学工作,潍坊的师生于11月下旬全部迁来济南。
     三、发展壮大
     华东大学进入济南后又有新的发展,教学组织也随之调整和增强。除潍坊迁来的预科一、二两部外,新设预科第三部第四部,由丁山、蒋梯云分别任部主任。班主任由朱作云、张开林、钱冰、陈芗、邵平、许福康、王树林、陆军、宫克等分任。预科第三、四部的学生均是在济南招考入校,人数较多,有的班多到100人左右。上述四个预科部分别住在齐鲁大学和济南建国、中正、成城几所中学的校址内。在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到济后分别增加一部分高中毕业或大学肄业的学员,改为社会科学、文学、教育三个学院。文学院由韦悫校长兼院长(韦悫校长南下后由黄源教授代院长),社会科学院由张勃川副校长兼任院长,教育学院由田珮之任院长、王秋岩任秘书。文学院住在齐鲁大学,社会科学院和教育学院住在经七路纬八路原济南中正中学内,此外还设立华东大学研究部,原由王哲任主任,不久调省教育厅工作,改由李仲融任主任,住南新街齐鲁大学教职员宿舍。同时还招收社会上闲散的知识分子三百余人,在原济南建国中学设立讲习班,由车载、方建任正副主任,下分三个班,由范玲、车云、陈兆林分任班主任。另又受济南军管会文教部的委托,在原济南临时中学设立中学师资训练班,对中学和师范教师270余人进行短期培训,由糜白辰、周清和分任班主任。并在原济南正谊中学设立华东大学附属中学,由王大彤、宁汉戈分任正副校长。至此华东大学教学组织安排就绪,于1949年开始,各院、部、先后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
     华东大学新的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坚定革命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观点。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时事政策为共同必修课程。业务课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联共党史、中国文学史、教育概论、文艺政策等课程。教学内容较之在潍坊更为丰富。
     华东大学的教师队伍除潍坊教师已全部到济外,又新聘了一部分教师:刘国芳、张心田、廉立之、许衍梁、万九河、王俊岑、赵毅生、严薇青、汪伯岩,讲师金诗伯、翟麟阁、韩连琪、侯春岭等等。济南解放时,吴富恒教授作为济南市军管会成员来济接收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学院,因当时华东大学的教师、干部力量不足,经军管会文教部商定,山东省教育学院并入华大,改为华东大学的教育学院。因此,吴富恒教授转到华大文学院任教。这时,华大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激增至五十多人,基本上可以胜任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学校到济后,领导关系也有所变动,改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设立党组和总支委员会。张勃川任党组书记,总支成员仍是潍坊时的五人,叶锦田生病期间由张一夫代理总支书记。校部机关最初住在经四纬六路,不久迁至齐鲁大学考文楼。行政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设立由正副校长、教务长、秘书长、总支书记、各部主任和有关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校长任主席,每月举行一次例会,商定学校的大政方针问题,是最高决策机关。行政机构还是两处、四科、一馆,以后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生产科,由胡克诚兼科长,青年科由陈捷任科长,注册科因沈一力副科长调离,由巴一熔接任。这时因工作较在潍坊之时为繁重,12月初学校决定从潍坊入学的学生中选调30多人分配到校部机关和各部、班工作,并有部分同学随军南下,或调到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工作。他们是华东大学的第一批结业学生。在这之后,学校根据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华东大学组织条例》、《华东大学校务委员会规程》、《各级负责人工作职责》、《各部门办事细则》等等,使学校的规章制度趋于完善。
     当时全校的干部师生一律实行供给制(少数教师和职工是工资制),大家在生活上享受同等待遇。服装每年两单一棉,鞋子两双,同吃大锅饭(校领导和教授吃小灶),学员和干部享受同等待遇。那时大家虽然生活艰苦,待遇菲薄,但大家精神上却愉快活泼,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都甚融洽。
     四、分批南下
     1949年初,解放军又取得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完全胜利,正待乘胜渡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因而急需大批干部随军南下,以开辟新区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经华东局和山东分局研究,决定由华东大学抽调部分干部和动员全体学员组成南下工作队,随军渡江到新区开展工作。学校接到指示后,立即进行周密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当时全校学员两千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员都报名要求南下,学校经过审慎研究,决定第一批批准1500人,组成南下工作队,由教师赵平生、朱维基、袁似瑶,中层干部张一夫、方建平、魏史定和一般干部三十多人分任南下工作队的各级领导。这批学员经过长途跋涉,随同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分配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新解放区工作。
     南下工作队离校后,又从留校的学员中选调60余人成立南下文艺工作队,由教务长刘雪苇和冯韧率领,到南方接受新的任务。同时,秘书长俞仲武、文学院代院长黄源和干部、学员40余人也调去新区开辟工作。此外,因工作需要,又先后抽调学员200余人,分配到有关军政部门工作。至此,华东大学创办虽只有半年,就为革命输送了二千多名干部,这对促进全国解放和新区的开辟与建设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五、继续前进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百年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永军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