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在山大的书斋及其创作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6日 15:37 点击次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山东大学的历史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作家,他历经磨难,奋斗不息,平生著述等身,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他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沈从文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时期有一段不解之缘。他在山大有一个临海的居室叫“窄而霉斋”,在这个书斋里,沈先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到国文系任教。他在山东大学(青岛)时,住在福山路3号的小楼上。这是一座大学的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学校;距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海滨浴场,也不过一箭之地。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当然,这里相比在北京银闸胡同住的“窄而霉小斋”还是要好得多。北京的“小斋”,是一个原来贮煤的地方改造的,临时在墙上开了个小洞作窗,仅可容身,又阴暗潮湿,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窄而霉小斋”。青岛的“窄而霉斋”,毕竟是洋楼的一间正规居室,又加上青岛有绿树红瓦、波光云影、气候温和、空气清爽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他感慨地说:“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小时,精神特旺健。”的确,那时他正处而立盛年,又有青岛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这使他在教书、创作和恋爱生活等多方面获得了丰收。
沈从文在国文系担任讲师,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这时的沈从文,对于大学的课堂,已不像在上海中国公学第一次讲课时那样生疏。他已有上海、武汉讲学的经验,讲起课来有条有理,游刃有余,内容充实,方式灵活,语言生动,很受学生的欢迎。课下有不少学生向他请教写作问题,还有些学生拿着习作,请他具体指导。他对学生非常热情,总是有问必答,设法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臧克家曾是他的学生,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时,曾得到沈从文的资助;卞之琳的第一本诗集《三秋草》,是通过他的介绍,由“新月书店”出版的。
在山东大学两年多的时间,他除了教课以外,写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构思成文之快,令人叹服,常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在以后回忆这段创作生活时写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
尤其可喜的是,沈从文在山东大学的创作,已从叙述自身的经历,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题材也有了新的拓展。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也开始成为他描写的对象。《八骏图》就是以福山路3号这座大学教职员宿舍为背景展开的,他不但写了这个庭院、汇泉湾、海水浴场沙滩等,而且写了八位教授,说他们外表上的“老诚”、“庄严”,满口的“道德名分”,却与他们不能忘怀世俗情欲有点冲突,不大自然。作品通过不同情节,揭示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性。由于他把笔伸向了教授的家庭生活,又有些挖苦,因此,引起了一些敏感人的不满。描写学生的短篇《来客》,也是暴露都市“现代文明”的虚伪,人的本质失落,人性违反自然。《都市一妇女》、《如蕤》、《一个女演员的生活》等,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反庸俗意愿,表现了都市男女挣脱庸俗人生所做的努力。以后完成的代表作《边城》、《长河》等,也是在青岛构思的。在青岛,他的作品达到成熟。
【供稿单位:《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日A2版 作者:金德寅 杨树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