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季羡林先生的家学渊源(之一)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6日 16:30 点击次数:

  在别人写的季羡林传记里,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自传里,几乎都没有提到季羡林先生学术的家学渊源。我写的几本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书里,也没有提到这个方面的信息。
    这几年,我和季羡林先生的亲戚,就是四姐(季羡林在《病榻杂忆》提到的荷姐)的儿子,著名画家刘永泰先生交往,从他那里看到了季羡林叔父季嗣诚的几枚印章。2011年7月,到临清见到和季羡林先生有多年深交的马景瑞先生,知道他查到老《清平县志》,里面记载了季氏三代的简单情况。从这两方面的信息,得知季羡林的父亲和叔父,小时候也是过继给自己的伯父的,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举人季汝基。季汝基的学问很大,出版过著作。季汝基对季嗣诚影响很大,而季嗣诚对季羡林的影响,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所以我们不可忽视季羡林学术的家学渊源。2011年9月6日,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先生给我发过来一份邮件:
    蔡老弟:近日检阅叔祖父诗稿,发现一点资料,解决了一些问题,很有意思。发给你看看。一首诗名叫《梦中作并序》:“余于宣统二年春,因事辞职,住于挚友廖燮堂家。一夜梦从先伯父肇堂公课诗,恍惚中题为君子不以乐为忧咎,遂成二句即惊觉。数日后,得中湖北籖票五千元藉以回济。惜不事生产,未得其用,徒劳老人呵护之心,岂不愧哉。谨志之。阴阳往复竟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功。如此断句,题解遂得,老人警告之意愈见,惜当时徒懵懵耳。”季承先生告知,得奖时间是1910年春,在沈阳,钱数是5000元,湖北籖票。
    肇堂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伯祖父季汝吉,又写作季汝基。据马景瑞先生查阅的《清平县志》记载:季汝基(壬戌并辛酉科举人、济阳县训导)《清平县志》第六册“乡贤”篇中有他的传记,说:“季汝基,字肇堂。……天性耿介,家贫嗜学,为文枯坐冥思,至于呕血。”清朝同治壬戌年(1862年)考中举人,“以知县后选,改授沂水县教谕,济阳县训导,兼监理济南泺源书院”。任中精心教育、栽培后学,远近士人交口称颂。季汝基清同治壬戌科以诸生领乡,荐橐粗粝。赴礼部试途次遇某当道深器之,赐以千金不受,朝考二等,以知县候选改授沂水县教谕济阳县训导,兼监理济南泺源书院,薰陶后进远近翕然。平居孝友敦笃。抚孤侄嗣诚卓然成立,解篆归里,诗文外绝口不谈。年六十七岁卒。著有《四书反躬録》,修正《童经》、《女儿经》、训蒙《养正篇》等书,是当时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最受人尊崇的一个人,也是官庄历史上第一个取得功名的人。因为父母死得早,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九叔季嗣诚少年时生计窘迫,伯父季汝基曾养育过他俩,对他俩给予抚慰、扶持、关照,并教他俩念书认字。后来长大之后,在村子里混不下去,兄弟俩就到济南谋生。
  《清平县志》第五册对季嗣诚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他“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入山东测量局见习,任测绘教员、河务工程等职。”季嗣诚聪明过人,武备学堂毕业之后,很快在黄河河务局站稳了脚跟,先后任过工程科科长、下游总段长、清河水文站站长等职,并成为山东治黄四大工程师之一。他酷爱学习,读过大量古文典籍,对宋明理学颇有研究;他自学成材,多才多艺,能撰文、作诗(有诗集传世)、填词,能刻印,还写得一笔好字。他把六岁的侄子季羡林从临清接到济南读书,对其耳提面命管教甚严,并不惜花贵重金,让其课外参加私人办的古文讲习班和“尚实英文学社”。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选编,亲自手抄了一本厚厚的《课侄选文》,并亲自给季羡林讲解。季羡林晚年在《病榻杂记》一书中深情地回忆说:“叔父把我接到济南读书,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又说:“在北园山大高中时期,我有一个同班同学,名叫叶建桪,记忆力特强。但是,两年考了四次,我总是全班状元,他总屈居榜眼,原因就是其他杂课他都能得高分,独独英文和国文,他再聪明也是上不去,就因为他根底不行。我的英文之所以能有点根底,同尚实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国文则同叔父的教育和徐金台先生(古文讲习班的举办者———?笔者注)是分不开的。”叔父的熏陶,大概因为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自传里,没有多么注重,读者也忽视了这一点。从一个穷人家里,走出一位世界著名的大师,季嗣诚的教育、家学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季嗣诚,字怡陶、化斋,生于1883年,死于1955年,享年72岁。

临清的运河文化底蕴

    临清在历史上享有“小天津”之誉,但在元代还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借助于运河的便利,临清很快发展起来了。到明代嘉靖年间,临清“延袤二十里,跨汶、卫二水”,俨然是一座繁荣城市了。万历年间,已经有“缎店三十二座,布店七十三座,酒店、杂货店无数”(《明神宗实录》)。“商贩之夫,日益屯聚”(《临清县志》),大有战国时期临淄的那种气概。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石家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说:
    经明中叶至清中叶数百年间,随运河商路的兴旺而盛极一时,“勃兴而不可遏”。它的势力范围,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这种繁荣自然是“藉助此河之力颇大”(王舆:《临清州治记》,张自清等修纂:《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临清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升为直隶州,下辖武城、夏津和丘县3县,成为临清建置史上的最高规格。
    明清时期,临清作为运河漕运的重要码头,“帆樯并集,百货汇流,商贾操厥,奇赢趋利若鹜”(乾隆五十年朱镜等纂:《临清直隶州志》卷九《关榷·税额》)。“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端赖运河,临清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勃兴不可遏。当其盛时……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临清县志》)“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所以衣冠文物胜于他邑。”(乾隆五十年朱镜等纂:《临清直隶州志》卷六《疆域志·风俗》)。清代,临清“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漕运万艘,市肆肩摩毂击连”,“冠带衣履天下,人仰机利而食”(《临清县志》),作为商业重镇名闻遐迩。昔日的繁华,跃然纸上。
    临清丰富的运河文化积淀,为世人所赞叹,南巡时,乾隆对临清不禁赞叹说:“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东南纫绮,西北裘褐,鼓乐百货、金珠宝饰,皆萃于此,求取者争趋之,肩相摩也”(《临清县志》)。
    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经济的富庶繁荣,也造就了文化交流的活跃昌盛。这种丰厚的文化,造就出大师季羡林,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他之所以后来致力于研究文化交流,临清已经预支给他这种基因了。
    季羡林在《临清市》序言中说:
    临清市是山东历史名城,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西倚运河,东连德、济,北通京、津,南达苏、杭,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人文学艺的渊薮。明代重要诗人谢榛即出生于此。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也产于此地。(《季羡林全集》第6卷,外研社2009年,第185页)
    季羡林提到的这位临清人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著有《四溟集》10卷,《四溟诗话》(又名《诗家直说》)4卷。谢榛的诗,典雅玲珑,结构严谨,清王渔洋称其“今体工力深厚,句响而字稳,七子五子之流皆不及也。”其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是“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纵横于古人众迹之中”,及乎成家,如蜂采百花为蜜,其味自别,使人莫之辨也。他的这些主张是“后七子”一派诗论的理论基础。
    临清境内的宗教信仰,除了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过去居然还有在理教、家理教等。后来在理教、家理教等先后停止活动。
    季姓的祖先,按照季羡林自己的说法,是春秋时期的季文子,“文子忠而有贤行”(《论语·公冶长》)。季氏在临清的一支,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移民过来的。开始的时候,季氏在康庄镇的五里长屯安顿下来,后来有一家搬到了大官庄。
    季羡林的祖父季老苔,弟兄两个(分别叫汝吉,现在在《清平县志》里的名字是季汝基,字肇堂,即举人,秀吉,即季老苔),这一辈开始从王里长屯(当地简化为王长屯)移居到大官庄,这个大官庄当时的规模并不大,到现在也还是个小村庄。村里有马、张、陈、季四姓,季姓的户数最少。这个村的原名也不得而知,而大官庄的得名就是因为汝吉这个举人的出现。汝吉中举之后,到外地的一个县当了教谕,这个教谕在当时的临清也算是个大官了,于是这个庄从此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大官庄,是个出了“大官”的村庄,并不是大的庄。季氏的大本营如今仍然在王里长屯,林字辈曾经的第一人叫季元林。
    按照季羡林的说法,父亲季嗣诚去世的时候,不超过50岁,而他去世的时间是在1925年,那么季羡林1911年出生的时候,父亲可能已经超过30岁了。在旧时的农村,30多岁有后,是很晚的了。这说明一个问题,季嗣廉结婚很晚,这是后话了。总之,30多岁的男人终于有了男性后代,这对于季家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事了。
  季羡林的父辈大排行十一人,只有一、二、七、九、十一留在关内,其余六人全因贫穷下了关东。父亲季嗣廉排行七、叔父季嗣诚行九,与行十一的一叔是同父母所生。一叔生下后,父母双亡,便被送到五里长屯的一户人家,改姓了刁。
    季羡林的祖父母,在生下十一叔之后就去世了,季羡林的父亲和九叔,虽然没有送人,但是也过继给了伯父举人抚养。这从叔父后来的一个印章可以看出来。
    2007年岁末的12月20日,我去山东的著名画家刘永泰先生家里,送还在他那里借来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照片,在他家里相谈甚欢。趁着高兴劲,刘永泰先生拿出珍藏的季羡林的叔父季嗣诚所刻的两枚印章。刘永泰先生是季羡林先生的外甥,就是夫人彭德华的堂妹荷四姐的儿子,长期与季嗣诚有交往。
    第一枚印章是黄寿山石质地的方印,由于年代久远,寿山石已经变暗。印章所刻为“肇堂公犹子”,边款上的刻字猷劲而潇洒,极富艺术性。上边的内容,完全是叔父寄托的一种报答之情:
    余幼也失祜,幸赖伯父母教养,现二老相继去世,每念慈恩,不胜哀悼,敬作是印,以垂永念怡陶志一方是非常小的红寿山石竖印,边款是四个篆体字:怡陶仿汉。印章刻的是:怡陶长寿。是仿汉字体。另外的印章还有“笔情墨趣”、“些少光阴应自惜,许多疏略情难修”。
    从这个“肇堂公犹子”印章,可以看到一段我们尚不清楚的季家历史。那就是季羡林先生的父亲和叔父,小时候和季羡林一样,也是寄养在别人家的。父亲和叔父的父亲秀吉早亡,季汝基就收养了他们。季汝基就是举人。季汝基收养了这两个孩子(父亲季嗣廉和叔父季嗣诚),尽心尽力,把他们抚养成人。所以到后来,叔父因为报恩,就刻了这个印章,以垂纪念。季羡林先生自己也说过:举人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
    单是这枚“肇堂公犹子”的印章,就寓意深刻,证明叔父的文化修养非常高。犹子一层意思指侄子。《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本指丧服而言,后因称兄弟之子为犹子。汉人称为从子。宋文天祥《寄惠州弟》诗有“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还有另外一意,谓如同儿子。《论语·先进》:“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叔父的这个“犹子”兼有侄子和儿子双重含义。本来是侄子,但是伯父收养之后就变成了儿子,如同季羡林过继给叔父的情况一样。
    但是举人收养两个侄子以后,不幸也在英年早逝。他去世之后,父亲和九叔陷入无人照管的境遇之中。举人的遗孀无力再抚养兄弟两个,她自己好在还有两个儿子抚养,生活还算过得去。季羡林小时候偶尔吃到的馒头,就是举人的遗孀给的。到季羡林在济南上小学的时候,大奶奶去世,叔父带着他回临清奔丧。因为举人收养了父亲和叔父,自然举人的夫人,就是大奶奶,也就是季羡林的奶奶了。
    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认字,能读书,能写信。叔父靠自己的聪明,跟伯父举人学的东西很多。父亲和叔父,无父无母,留在官庄,穷得身无分文,有几次实在饿得慌了,就到村南的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出走。因为日子实在无法过下去,兄弟俩便商量逃到济南去谋生了。
    季嗣诚闯关东了。他在东北无路可走之时,看到了发行彩票的消息,掏出兜里仅有的一元钱,买了一张。季羡林在自己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里,说是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5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后来多次说的,都是一块钱。
    季羡林说,结果叔父在东北买了彩票之后,看到中奖号码是自己的,将信将疑之际,进行了确证,还真是中了湖北水灾大奖,可得十分之一,共五千元,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白花花的大银子啊。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已经无法对证。无论如何,天上掉下的馅饼,让季家一夜暴富了。
    在当时,五千元是一个极大的数目,因为没有现洋,叔父把银元兑换成制钱,装了几麻袋。叔父从东北运到临清车站,然后雇人用小推车往官庄推制钱。一时间,季家在临清声名大振。
    最终叔父重回济南,并且立定了脚跟。兄弟二人便商议,父亲回家,好好务农。叔父留在济南继续挣钱,寄回家去。
    正是由于天上掉下的这块大馅饼,季嗣廉和季嗣诚兄弟两个都寻上了媳妇。一个是季羡林的母亲季赵氏,一个是婶母马巧卿。

父亲是侠一类的人物

    大概在1910年前后,叔父季嗣诚发财之后,父亲季嗣廉从济南赶回到临清大官庄。父亲是个朱家、郭解一类的人物,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有了弟弟捡来的这块大馅饼,他炫耀财富的机会来了。那时候当然不可能打广告,当时农民炫耀财富最好的办法,是盖房子和置买土地。父亲很快买到60亩上好的水浇地,有水井的水浇地。还要盖大房子,但是碰巧当时附近砖瓦窑都没有开窑,新砖瓦很难一时间买得到,于是父亲悬赏:谁家能够提供盖房子的砖瓦,高价买进。就是旧砖瓦,谁家拆房子卖,也可以以高出新砖瓦十倍的价格买进。一时间,旧砖瓦凑齐。盖房子不是盖楼房,而是盖了三合院的大房子,大门朝南,北、东、西各五间。这个房子在大官庄很特别,极有气派。一时在方圆几十里颇引起了轰动,弟兄俩算是露了脸。
    原来的穷光棍,现在要扬眉吐气了。季嗣廉盖了房子,还要娶媳妇。王长屯离大官庄只有五里地,又是季家老本家的所在地,那里一个赵姓人家,也是很穷的人家,也知道了大官庄的兄弟两个发财的事情,就把女儿嫁给了季嗣廉,这就是后来的季赵氏——季羡林的母亲。季羡林的母亲一辈子走的最远的路,就是从王长屯到大官庄,总共只有五里地。她从来没有念书,字一个也不认得。
    父亲一辈子是农民,因为举人的缘故,能够认几个字,也会给人念信、写信。他本来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但是炫耀却是天生的本事。官庄是个小村,没有集市。农村里一般是5天或者10天一个集。父亲逢集必赶,到集上,中午时分,他拿出钱来谕告:今天来赶集的午饭,我请了。集市搭了棚子,下雨天避雨,晴天在里面唱戏。不仅本村的乡里很多人吃过他的宴请,外村被请客的也不算少。他这一掷千金的风格,就这么干。甚至当地的绿林好汉去赶集,也在被请客的范围,在绿林好汉那里,季七爷有好名声,属于仗义疏财的人物,和“侠” ①同类。这样,慕季嗣廉之名去赶集的人越来越多,他请客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天长日久,这样下去,手中积存的那点银子不但全部花光,还欠了人家的钱。没办法,60亩良田被一亩一亩地卖掉,结果还是还不清债。父亲把能挥霍的都挥霍光了,最后只能打房子的主意。房子整个地卖,没有人买得起;分开来卖,没有人买。这就得把新盖起来的房子拆掉。于是自留西房三间,其余北房五间,东房三间统统拆掉,卖旧砖瓦,没有人买,只好把价钱降到最低,等于破砖烂瓦。
    这些砖瓦买进时似黄金,卖出时似粪土。真想不到,钱这东西能呼之即来,也可以挥之即去。季家的财富如同过眼烟云,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春梦终成空,季家重又成了破落户,重新跌入了低谷。
    父亲落魄之后,脾气不改,赶集照样请客,他那一诺千金的风格还是不变。但是没有钱怎么请客?旧时有赊账的办法,就是先请客,等到有钱的时候偿还。季嗣廉就使用这个办法继续请客。到1925年,父亲去世了,死后欠账,光是花生米一项,就有100多大洋。季羡林和叔父回家奔丧,还要为父亲还账。季羡林说:“他去世的时候,我奔丧回家,为他还账,只是下酒吃的炸花生米钱就有一百多元。那时候一百元是个大数目。大学助教每月工资八十元,这些东西当然都不是他自己吃的,而是他那些酒友。”②
    临清的侠客很多,他们杀富济贫,仗义执言,这种响马的风格影响到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也就有了侠客精神。父亲结交的一个朋友叫胡二疙瘩,是当地有名的侠客③。
    谈到父亲和胡二疙瘩的关系,季羡林说:
    我家的西房有几间房子,留有一间,做押宝的赌博用。当时乡下没有麻将,怎么赌呢?农村又没有什么正规的赌具,但是这难不倒他们,他们只要押四个字就开赌:押一、二、三、四,四个字。谁押准了,谁就算赢。坐庄的占3/4,别人占1/4。这样自然大家都愿意坐庄,因为谁坐庄,谁占便宜。
    于是大家都要夺庄,我们村没有集,要到集上去夺庄。赶集的时候,大家都去争庄,但争庄很不容易。夺庄有种种方式,村里有一个人采取的是这个方式,这个人叫胡二疙瘩,也不知道名字怎么来的。他到临近的一个庄子去夺庄,他怎么夺?
    他到夺庄的地方,进去以后,拿出身上别的一把刀子,先把刀子插到桌子上,然后从桌子上拔出刀子,从自己的屁股上割下一斤肉,放在桌子上,说:我就押上一斤肉,用这一斤肉夺庄,你们有押的吗?一时间在场的人几乎吓傻了,当然谁也不敢争庄了,因为谁输掉了,谁要从自己身上割下一斤肉,谁也不舍得割自己身上的肉。于是,他夺庄成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侠。
    一个侠,一个士,可杀而不可辱。这两个玩意儿,我想了半天,西方没有。士最明显的例子,是祢衡骂曹,不怕杀脑袋。
    胡二疙瘩用自己身上的一斤肉,把庄主就给夺过来了。
    季羡林的父亲与这个胡二疙瘩有交情。父亲1925年死后,季羡林从济南回家奔丧,安葬父亲。举人的大儿子,就是季羡林的大大爷,他要闹丧。要出殡时,大大爷扬言:“不许出殡!”一时间家里气氛非常紧张。这可是大事情。谁能够出来帮忙,挽救这种不体面的局面?
    这时候,胡二疙瘩站出来说话了。他站在当街上大声高喊:谁敢闹丧,我宰了他。村子小,全村都听得见。这句话自然把大大爷给镇住了,不敢闹丧了。为什么自己家族里有人闹丧呢?
    因为父亲和九叔进城以前,在官庄是最穷的,食不果腹。但是举人去世之后,他家的两个儿子,条件都比较好。他们却从来没有帮过季羡林家。到季家成为暴发户之后,自然也没有帮助大大爷家。于是就有了这场差一点成功的闹剧导演。
    胡二疙瘩在当地,就属于侠客一类人物,远近闻名,家乡人认为侠客只干好事,不干坏事的。父亲季嗣廉接近侠,与胡二疙瘩很好。胡二疙瘩不是农民,他怎么生活,没有人知道了。他很重义气,一副侠客的样子。
    季羡林在乡下的时候,几乎天天见他。因为他住的离季家很近,又跟父亲的关系很好。在喜子眼中,那个人就是中国的侠,就是侠义的侠,不是坏人,仗义疏财。
    和胡二疙瘩一样,父亲的侠气也远近闻名,到父亲去世之后8年了,季羡林还从别人口中听到了父亲的威名:
    1933年我母亲病故,我从北平回家奔丧。坐火车先到济南,又从济南转汽车,到清平的汽车站,没有直达官庄的汽车了,再走,就得顾脚夫。我下车以后,一看满眼的青纱帐,因为是秋天了,就向驴夫顾了头毛驴。赶毛驴的农民对我说,身上有什么钱或者值钱的东西没有,如果有,把它交给我。当时我很纳闷,不知道为什么。驴夫告诉说:这里绿林好汉很多,专门抢有钱人。他就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是北平。然后他又问你这么个体面人物,是哪个村的孩子?我回答说,是官庄的,父亲是季嗣廉。他一听是季嗣廉的大少爷,接着说:那就不要把钱交给我了。季七爷是这里大名鼎鼎的人物,绿林好汉和他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不会来抢季七爷大少爷的钱的。 (未完待续)

    注释:①金庸先生2007年拜访季羡林时,和季羡林一起探讨了“侠”,他们认为“中外‘侠’的含义是很不同的。中国的侠下面是两撇,是两个人打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对的,但是西方觉得强的可以欺负弱的。”2008年2月27日,季羡林为奥运频道的《武林大会》以及3月6日播出的《武林盛典》题词,表达了老人心目中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武林大会》的厚望。季老题词原文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助人为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故带刀的人就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白面书生,即带刀就与武术有关,中国古书上常常有侠这个字,我想,侠就是带刀的侠客。望武林大会把大侠的精神留住,赠武林大会愿与大会共勉之。
    ②《忆念宁朝秀大叔》,《病榻杂记》,(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③《史记·游侠列传》评价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于己私。”另一位大侠郭解,虽然有很多权贵朋友,而且名满天下,仍然“家贫”,“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出未尝有骑”。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蔡德贵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夏清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