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葛本仪:一个学者眼里的山大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0日 15:34 点击次数:


\ \
                                                                                                           
  优雅的体态,依然光泽的皮肤,很容易使人想象到她年轻时的美丽。葛本仪老师81岁了,端庄而灵韵,高贵又清丽,和蔼而健谈。
  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在青岛,在葛本仪的记忆里那就是学生们的黄金时代。如今,了解那段历史的中文系学子总是要顿足捶胸,恨不能早生几十年,坐在那个大师云集的课堂上……时过境迁,却只能道一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冯沅君与陆侃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羡慕的“文坛伉俪”。那时夫妇二人住所位于现在的青岛市南区鱼山路36号,他们在这里写下了《中国文学简史》等新中国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冯沅君老师讲课声音不高,但是穿透力很强,她的那个内容非常深刻,分析非常精辟,特别是我们女同学都把她当为偶像。所以我就觉着我们对冯先生是一百个尊敬,平常有事情都爱跑到她家问她,去讨教……”
  “陆侃如先生是很有才华的,他讲课挺容易震动同学的情绪,所以也是人山人海……”
  如今,山大校园里屹立着两位先生的雕像,冯先生怀揽着书卷,陆先生静静地伫立在身后。“文学双星”的故事与精神默默地在后学师生中传承。
  “山东大学”的校名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笔锋奇绝、力道遒劲,这款题字来自于毛主席寄给高亨先生的一封回信。其中提到“高文典册,我很爱读”。这大概是对一个学者最高的褒奖。
  “就我自己的感觉,从高亨先生身上得到的是一种考证方法。他讲《诗经》,每次给我们上课,拿一个字出来,这个字怎么讲,他就写一个东西,要借鉴于它,这一个字又要借鉴于另一个。为什么都是考证来的,最后又怎么借鉴,转了一个圈,一个逻辑推理,资料的基础、铺垫,最后就让你非常信服地知道这个字就该这样讲。所以从高亨先生的这种治学方法我们受益匪浅。”
  “虽非作始功,青灯写如豆。”这是萧涤非在自己的著作《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的自题诗中的一句,记述自己治学的严谨和艰辛。他对中国古代诗学熟稔于心,外国学者称他为“汉学伟人”,学生们称他是“20世纪的杜甫”。
  “萧涤非先生给我们讲唐诗宋词,讲李白杜甫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把他的感情全部都寄到这个课堂里头。随着作者的那个情绪该兴奋兴奋,该忧愁忧愁,该愤怒愤怒,他当时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就感觉到一个老师,无论讲课也罢,写作也罢,欣赏也罢,必须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就说这个老先生他是到了一个忘我的地步……”
  “一个黄公渚老师,是教《楚辞》的。这个老师是个老学究。他还说着半文不白的话,跟我们一边讲《楚辞》的香草,,什么《湘夫人》,一边有意识地加上一些白话文。我们听起来就是半文半白,但是对他特别尊敬,就觉得这个老先生一辈子就是在搞这个。”
  高兰、黄公渚、刘泮溪、孙昌熙、黄云眉、童书业、杨向奎、郑鹤声……这一个个在中国文学、历史学界闪光的名字,镌刻在山大群星灿烂的历史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葛本仪对老师们的记忆还是那样的生动和清晰。他们潜心治学、各领风骚,对学生们影响很大。葛本仪和同学们开玩笑说,老师集体就是一个大的营养素,营养着学生们的成长。
《语言学概论》连续印了24年
  1955年,葛本仪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先被分配到中文系,然后又来到语言组。1957年,葛本仪开始讲语言学概论,山大有了自己的语言学概论老师。开课以后,学生们反映良好。葛本仪愈发负责上心,每一年都对讲稿进行更新,年年补充,年年修正,一直教到1983年,慢慢地形成了葛本仪目前的研究体系。
  1958年,山东大学从青岛迁到济南,葛本仪一家随着学校来济南定居。
  “那时候下来了一个命令,省委下的命令,山大必须搬到省委身边,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山大就开始分家,把海洋、水产留给青岛,化学、物理、数学、外文、图书馆都留了一点点给他们用,其他的全部搬过来。我们那个时候在老校,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那些桌子、椅子、凳子,还有书架等等,都是两个人两个人从黄台车站搬过来的,老师干部一块抬……”
  文史楼是山大迁址后的第一批建筑。适时正逢“工农商学兵”的时代,所以文史楼整体就是一个工字型的形状,建筑设计的风格也是当时最时髦的苏联款式,比例均衡,格调大气。
  “文史楼还是我们抬砖盖起来的,只有当时学生宿舍一二三楼,这个地方盖了四个宿舍……所以现在我们的那些老的毕业生啊,回来要求学校不要拆文史楼,再拆了我们就没有寻旧的地方了,所以我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还是挺留恋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山大重新开始招生。青岛时期的老教师多半年岁已高。葛本仪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顶梁柱,她与几个同事用两个星期的时间编写了一本现代汉语教材,得到广泛应用。
  1988年,中国有了自学考试。山东教育学院派人来请葛本仪去讲语言学概论这门课。葛本仪去录制了50节课,教育学院复制了一千份,然后在山东省设了一千个自学考试点,五千多个学生得以看电视来学习语言学概论课。
  不久,葛本仪陆续收到学生的来信。他们反应,葛老师推荐的参考书都看不懂,但是喜欢听葛老师讲课,纷纷要求葛老师印讲义发给大家。葛本仪一开始不想这样做,后来一想,好多青年教师都需要出成果提职称,就找来一些她的学生,说:“你们来一个人整理一章,我算是主编,咱们出本《语言学概论》吧。”三个月后,第一版《语言学概论》面世,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可是葛本仪的知识体系架构都在里面了。这就是语言学概论的前身。2012年,人民大学要出版葛本仪的《语言学概论》,葛本仪说:“我不能离开山大,我还是让山大重印,就这样,这本书连续印了24年。”
以词汇学树立学术标识
    葛本仪研究了一辈子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里有一个部分是词汇,葛本仪对它们特别感兴趣。她发现词汇学里的许多内容,和平时文章中的应用不是很吻合,解决不了问题。葛本仪开始试着用自己的办法来研究,积累了接近二十年,终于撰写出版了《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没想到这竟成为自己的学术标识。
  她总结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我就觉着我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我再把他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告诉他让他信服了,那我也就成功了,我就从这个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写成大文章,慢慢地搞成我的词汇学。”
  葛本仪60岁时,与钱曾怡、盛玉麒两位老师共同申请博士点。当时,山大还没有研究生院,博士导师的审批要通过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葛本仪作为词汇学专家通过审批,成为全国第一个词汇学专业的博导。这也就意味着在词汇学研究领域,山东大学在当时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在很多人眼里,葛本仪是语言学家,天生女强人,但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很乐观的平常人:“我在家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是自己的丈夫。我得尽责,第一尽女儿的责任,再就是尽妻子的责任,第三个尽母亲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该做的都做了,我会管家务,我会织毛衣,就是做饭差点。我反正是该照顾的都照顾了,所以我们这个家比较和睦的。我尽量做我自己的,我心里有一个想法,我不靠任何人帮,尽量独立自主,所以就这样过来的。我看书的时间不如这些男老师多,因为我没有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就在家里,在家的时候看书很少,因为不一定什么事我就得起来动一下。人家男老师回家老婆孩子都供着,我回来还得当保姆,我还觉得有点冤,人家付出一倍的努力,我得付出一倍半到两倍。可是我现在觉得挺好的,因为我经常这样不长期地坐着不动,我的腰椎颈椎都没问题,因为可能就是现在提倡的,看电脑一个小时得起来活动活动,可能我就沾了这个光。”
  72岁那年,葛本仪正式退休。从1955年到2005年,葛本仪在山大度过了半个世纪。葛本仪先生的成长史就是山大的发展史。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于山东大学这个毕生执教的地方,葛本仪自然情有独钟。葛本仪说,从自己上学,到执教,到退休,其间沧海桑田,但是山大一直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只是这些年来著名学者越来越少。所以,山大不单单要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还应该大力培养更多的学术名家。

【供稿单位:大众日报    作者:文/周汉 图/大众日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吕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