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不仅是对《文史哲》的肯定,对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鼓励与鞭策。在回信中,总书记就如何理解传统学术研究的当代意义、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起来等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与概括,对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总书记的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段话不仅再次强调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厚的文化传统。早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讲,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为是否有一套为本国人民所认同、遵循,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尊重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由共同的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在国际社会能够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中华文明的阐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在建构文化软实力,使国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总书记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辨证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密切地联系起来,不仅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发,而且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工作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借鉴传统时,要立足当代,服务当代。一方面,当代中国精神要建立在吸纳融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中国古典文艺传统、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在内的传统资源的吸纳,也主要表现为在当代语境中激活这些传统资源,赋予这些传统资源以鲜活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够不负时代使命,产生有影响与价值的重要成果。
正如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在前进的过程中,就会有太多富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解答。这实际上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为学术大师与学术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适时地把握住这个历史契机,才能够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史哲》70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赞誉,往往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时代的重大关切,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多大的贡献有直接关系。只有把握住时代发展需要,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繁荣与发展,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与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