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2日,“第十一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暨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党研究所、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举办。
本次政党论坛由四场主旨报告和三场专题论坛组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下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党责任研究”“世界政党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新挑战与新前景研究”等议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知名学者围绕大会作主题发言。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教授阐述了政党学习与政党治理势能的内在逻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系统探讨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教授深刻阐述了理论强党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教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阐释了方法论对于政党研究的重要性;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教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问题;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王韶兴教授论析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联;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提出拓宽政党研究视阈,深化政党制度、政党体制、政党治理、政党精神等问题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立足情感维度探讨了党的建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教授透析了两个大局激荡交织背后的政党政治逻辑;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阐释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问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从比较视角探讨了政党研究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金卫教授就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党建设问题、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教授就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世界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淑梅教授就党员年龄结构与党建质量问题、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就使命型政党建设问题、北京大学王久高教授就大历史观视野下党的建设问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刘先春教授就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基本经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于海青教授就世界政党面临的新挑战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规划与评估处处长柴宝勇教授就政党体制问题、南开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纪亚光教授就强化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问题、吉林大学陈松友教授就任职宣誓制度问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就现代国家建设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就以自我革命破解历史周期率问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教授就西方政党组织变迁问题、扬州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世谊教授就执政党理论话语建设问题、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教授就新型政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关系问题、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张淑兰教授就政党比较视域下消除贫困模式问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吴文新教授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创新问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蒯正明教授就政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问题,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山东社会科学》社长、主编刘要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蒋旭东,《山东大学学报》主编魏建相继主持并点评了主旨报告。当天下午,另有三场专题论坛在线下和线上同步开展,与会代表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闭幕式上,张士海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建设强大国家,就要建设强大政党。建设强大政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置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去分析,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中去考量,置于系统总结国外政党经验教训中去思考。参会专家不仅就政党研究的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考、新观点,还就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问题,如何加快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分享了思想、贡献了智慧。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第十一届中国共产党政党研究论坛的召开,对于汲取世界政党文明的有益经验、推动政党研究的纵深发展、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