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人文社科研究院牵头组织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系列学术讲座,邀请10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在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开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经济、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学科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山大智慧和力量。
第一讲:城市发展转型与治理现代化
主讲人:曹现强
曹现强教授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更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进程中来考察,通过比较分析来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向,也要全面正确认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在他看来,城市发展转型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型与治理模式的转型两大层面。他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指出要通过“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达到,并详细解读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治理路径。
第二讲: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主讲人:杨蕙馨
杨蕙馨教授指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工业背景下,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则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杨蕙馨教授重点讲解了关于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制造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内容,表示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制造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关键概念的内涵正在逐步形成清晰和系统的认识。
第三讲: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的几个问题
主讲人:谢鹏程
谢鹏程教授聚焦法治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法治两个核心问题,从人类法治发展的三个阶段、法治的最低标准及其意义、现代法治的最低标准及其意义、以人民法治理念引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展开讲解。他认为,法治最宝贵的品质是法律及其实施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由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决定。法治的最低标准是法律具有确定性和法律实施具有普遍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传承和借鉴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便于划清政治、政策和纪律的法治底线。现代法治的最低标准是民主政体和人权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实现法治的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
第四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党现代化
主讲人:王韶兴
王韶兴教授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的核心观点,即领导现代化的政党,自身必须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矛盾运动将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共始终。他指出,理论自觉、立场坚定、坚守初心、自立自强、政治统领、组织坚强、作风优良、制度完善、自我革命和胸怀天下是党能够始终作为全国人民主心骨的根本原因,并从提升思维能力、强化民主能力、践行法治能力和制度规范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现代化的着力点。
第五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腐败治理体制改革
主讲人:周长军
周长军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展开,指出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制度特征,中国法治实施的鲜明特色是体系化监督,即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强化监督问责,严厉惩治腐败,深化改革、健全法治,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使得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治理工作一直在路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党对地方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体制,以及加强合署办公模式下的监察调查程序的完善。
第六讲:对现代化的思考
主讲人:张蕴岭
张蕴岭教授提出,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主要是指进入现代以后发生的重大转变,即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政治制度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体现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转变。他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讲述了现代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强调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要重视气候危机和AI技术的发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路径、定位展开详细阐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是一个新发展进程,需要在进程中探索、创新。
第七讲:竞争与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讲人:林平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林平教授对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点阐释了创新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市场竞争与创新二者的关系。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看,创新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开放、竞争与创新。林平教授通过三个有趣的例子解释了经济学中的“激励相容”概念,提出国家治理需要好的机制和制度。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八讲: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建设
主讲人:武常岐
武常岐教授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世界出现了以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全球化,并从产品和服务贸易、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等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他详细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可行性,并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中巴经济走廊等事例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范围内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案,并鼓励新一代山大学子要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九讲: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维度
主讲人:方雷
方雷教授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指出现代化既是一个国家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道路,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具备现代性元素的状态和结果。他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现代化的全球实践、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形态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解读和分析,详细介绍了全球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阐述了四大文明的现状以及中、西和印度文明的差异。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连续性中开辟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结构性要素、策略性进路和规范性价值三个方面具有特殊性。
第十讲: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兼析当前经济金融政策选择
主讲人:胡金焱
胡金焱教授以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为线索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和历史逻辑,指出当今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新节点,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他从沿海开放到“国际大循环” 经济发展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两个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从内、外循环到“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在分析宏观金融政策与金融运行状况、金融运行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方向,认为要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组织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系列学术讲座,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现实目标和科学内涵,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山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学术讲座十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约1200人现场聆听讲座,线上3500余名听众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