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做客山东大学“文渊讲堂”第二十期,作题为“气候变化对跨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的可能影响”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主持。
讲座中,陈发虎院士从亚洲中部干旱区、“西风模态”事实、“西风模态”机制、跨大陆交流及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讲解。陈发虎院士指出,西风主控的干旱区和季风主控的湿润区构成了中国及周边气候环境的总格局。亚洲中部干旱区(西风区)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自然角度来看,亚洲中部干旱区为盆(干旱)-山(“水塔”)耦合的地貌结构,且为北半球粉尘的重要源区;从人文角度来看,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核心地区,是史前人类扩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欧亚大陆文明演化的交汇地带。随后,陈发虎院士介绍了西风模态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西风模态的物理形成机制、成因、特点和规律等。
陈发虎院士强调,跨大陆的史前文化交流在人类及其社会演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重点对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讲解。该遗址保存有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的古人类活动遗存,并成功获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个丹尼索瓦人化石和古基因组信息,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已知的唯一确定的丹尼索瓦人遗址,为深入了解人类演化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线索。
陈发虎院士依托在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环境考古与史前文明演化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入讲解了环境变化与文明交流、文明演化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跨大陆交流的可能影响,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大家对文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交叉学科视角,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涵。
在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就交叉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提出问题,陈发虎院士进行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主办,考古学院、《东方考古》编辑部承办,二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