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4日晚,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作题为“康德之问与现代美学问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主持。
李龙教授由“康德之问”入手,围绕现代美学问题以及康德美学对现代人寻找自我和生命价值的启示这一论题展开讲解。他表示,“康德之问”,指的是在世界公民的意义上哲学需要回答的4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期待什么”“我能成为什么”以及“人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意义是为人类的幸福和尊严立法,恢复传统形而上学的尊严,所以哲学、美学等学科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提出一种观点或者学说。同时,李龙教授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堂吉诃德隐喻”和歌德的“浮士德难题”,探讨了现代人在知识、权力和欲望中寻找生命意义的困境。
随后,李龙教授解释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如何回答“康德之问”的,并强调了审美判断在从“自然的人”到“自由的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他指出,《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即解决认识论问题;《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实践能力方面的探讨,主要研究人类的道德原理及人的自由意志,即解决道德哲学问题;《判断力批判》探讨了人的情感能力,它涉及美学和目的论问题,即情感问题。他表示,在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批判》起到了连接《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作用,同时也为“自然的人”向“自由的人”转变建立了桥梁。李龙教授通过介绍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鉴赏判断“四契机”理论,论述了神学秩序向世俗秩序转变之后人性的根基所在,他强调,康德美学不仅关注审美的非功利性,还旨在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共同体的构建。
最后,李龙教授结合现代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指出美学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艺术欣赏,更涉及现代文明国家的建构及现代社会主体建构的问题,即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美学问题自然转向了美育问题,一切现代美学问题都以“康德之问”为肇始和根基。他通过介绍黑格尔、席勒、马克思等理论家,以及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和著作阐述了美学、审美的重要性,同时铺陈中国美学起源三大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之观点,呈现出国内外近代以来美学、审美教育理念的发展。
杨建刚教授作总结发言。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发言,与李龙教授共同讨论本雅明用“美学政治化”对抗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的合理性等问题,李龙教授一一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