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邝剑菁副教授谈“基频之外:音高与声调的多维机制”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8日 18: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26日上午9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语言实验室主任邝剑菁做客第417期“新杏坛”,作题为“基频之外:音高与声调的多维机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文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学院寇鑫教授出席,吸引了数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刘文副教授对邝剑菁副教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邝剑菁副教授的研究领域为语音学与实验音系学,其研究融合实验语音学、跨语言的田野调查以及计算建模,在言语产出与言语感知、嗓音质量与声调的互动关系、儿童语音习得等方面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邝剑菁副教授将“人类语言的可能性”作为本次讲座的切入点,强调从产出与感知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语言系统的高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此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议题——音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有效地产出和感知音高。邝剑菁副教授通过生动的实例指出,声调系统通过改变音高本身增加维度、使用曲折调以及增加非音高的声学线索等手段来提高其产出与感知过程的有效性。

邝剑菁副教授以黔东清江苗语的五平调为例,对声调在产出和感知上的多维性特征进行了讨论。邝剑菁副教授首先播放了清江苗语五个平调最小对立的音频,从感知地图入手,展示了五平调在声学参数上的统计结果以及T11调、T55调的EGG波形,对五平调存在的特殊嗓音发声类型进行了定义。接着,邝剑菁副教授通过对比产出和感知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指出嗓音质量是清江苗语五平调的重要区别性特征,这一研究揭示了在基频之外,音质等副语言线索在声调范畴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认知权重。此外,邝剑菁副教授还通过多个跨语言的实例,对音高与音质的协同作用及其在声调系统、韵律边界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邝剑菁副教授通过一项基于数据库的研究对儿童音高处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对于嗓音质量的掌握能力是后天习得的(至少不完全是先天的),且在时序上晚于对基频的学习。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4至7岁是儿童音高处理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的乐感测试显示,好的乐感对于儿童声调习得具有正向作用。从发展机制的角度来看,儿童音高处理系统的形成遵循“先天—后天” 交互作用模式,既受听觉生理构造、心理声学特性以及神经认知基础等生物因素的制约,又在音乐训练、语言经验积累和社会互动实践等文化因素影响下持续发展和完善。

刘文副教授总结表示,本次讲座涉及的研究代表了邝剑菁副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路径,也浓缩了其最核心的研究结论与理论框架,邝剑菁副教授的研究融合了多种实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跨语言调查及研究,其研究视角及研究路径值得同学们学习。

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就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儿童语音习得过程中音高和嗓音质量的交互作用,以及乐感训练对儿童音高处理系统形成的影响等问题向邝剑菁副教授提问。邝剑菁副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侯念含    摄影:王君仪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一晗 何亦白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