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24日,经济学院国际经贸论坛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雷达教授和韩玉军教授分别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金融危机以及对中国经济可能的影响路径”和“国际贸易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的学术报告。
雷达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The Firs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21st Century》一书,提出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主流经济学的盲点、数理逻辑向历史逻辑的回归等问题。他讲到,传统的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不能适应的新问题,用中国的数据去证明外国的经济模型的固定研究方法已经不再可靠,现在需要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更加突出经济史、思想史的作用。雷达教授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此次系统性的、全球性的危机,从一开始就存在,次贷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产物。贸易顺差国集中在亚洲,资金又通过资本账户流回美国,致使美国可以实行低利率政策,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征更加缓慢,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性使得对房地产的需求提高,酿成了房地产泡沫。与纳斯达克泡沫相比,这次危机的特点:一是美国投资银行攻击的是传统的投资领域;二是危机爆发的行业为非贸易的部门。雷达教授对次级债的爆发性质作了具体分析。他指出,从表面来看,投资银行过度发展造就了此次危机;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是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关系的不协调引起危机;从起因来看,美国过度消费才是罪魁祸首,而不是中国的过度出口。雷达教授表示,中国现在要做的是从经济增长的方式上改变中国过度依赖进出口,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市场。在观众提问环节,雷达教授讲到如何利用中国2万亿美元储备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中国可以购买消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国债;与直接购买美国国债相比,以参股的形式投资于美国的著名企业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副院长綦建红教授主持此场报告,并用三个短语总结了报告:“重新的认识”,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认识此次危机的新角度;“有趣的主题”,报告中有许多可以供探讨研究的经济主题;“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在旧的理论不完全正确的基础上迎接新的理论,新的经济,新的世界。范爱军教授、张丽娟教授、郑英梅老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场报告会。
韩玉军教授作的“国际贸易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的报告,认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古典到新古典,进而从新古典到新贸易理论的不断演变,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他重点讲述了几种国际贸易理论: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虽然重商主义最早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考察,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其分工理论向开放体系发展的直接产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概念,从而成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别是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这种价格差及其生产者对较高价格的追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第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的迅猛发展直接提供了价格决定的新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在新的价格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赫克歇尔和俄林是这一时期贸易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H-O理论,沿着赫-俄的思路,萨缪尔森、斯托尔珀、雷布津斯基等人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完善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所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与H-O定理共同构成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框架;第三,新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对产业内贸易以及其他贸易现象的关注,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它的中心问题是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及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增加的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克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格罗斯曼、斯宾塞、布兰德、诺曼等等,此外,新贸易理论也试图解释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如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哈默的寡占优势论、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及邓宁的折衷理论等。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发展,尤其是跨国公司影响的扩大,急需建立一种综合的、有说服力的国际贸易理论,以解释和指导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活动。韩玉军教授总结了国际贸易理论创新成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线索。国际贸易理论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它发展和创新的三条线索是比较清晰的:一是不断放松原有理论的前提假设;二是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的发生;三是在接受实证检验的挑战之后不断创新。韩玉军教授对目前国际贸易理论领域内的前沿以及可能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方向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介绍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新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结合;(2)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的结合;(3)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统一: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4)服务贸易理论;(5)实证研究;(6)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
韩玉军教授在回顾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贸易理论创新的脉络进行了一次简要的梳理,找出了三条主线,对于未来理论如何进一步创新的6个可能方向作出了探索和预测。他表示这只是一次简略粗浅的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并强调经济学新的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发展,例如博弈论、系统论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变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场报告会由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孔庆峰教授主持,梁树新副教授、林琳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