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稷下风:传统“孝”观念中的辩证思想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15日 08: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4日,“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第151期在新校文史楼201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孙剑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孝”观念中的辩证思想》的精彩报告。
    孙剑艺教授首先提出当前对中国传统“孝”观念的误解与含混使用。人们总是把“孝”的观念片面化、绝对化,缺少辩证思维,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孝”的真正内涵。要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就必须回顾古代文献有关“孝”的言说。随后,孙剑艺教授引用《尔雅》、《孝经》、《礼记》等古代典籍,阐释了“孝”的含义由家庭的“善事父母”的居家孝义到忠君爱国、交友以诚,注重社会担当的与道义承担的国族大孝的发展脉络,强调“孝”含义的全面性。然而,“孝”并非孤立的,而是以仁义为基础的、广义的“孝”与“仁”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孙剑艺教授谈到,理解“孝”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把握,第一,孝是服从和谏诤的辩证统一。孝有诤孝与愚孝的分别,对父母兄长君主等无条件服从是愚孝,反之则是诤孝,需要具体对待,迂腐不化反而会步入孝的反面;第二,孝之全身观与献身观的辩证统一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之”,古人对身体发肤的敬畏,便是孝道全身观的明证。但是“全身”观并非委屈自保,遇到大仁大义仍要挺身而出,成就大孝大义;第三,古人对“无后为大”的辩证认识。孟子提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具有其历史的合理的一面,但却很难全面反映传统社会的现象,实际上,传统社会中后代的领养、过继等变通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孙剑艺教授认为,对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必须全面、辩证地进行理解,要批判地继承,做到古为今用,积极发挥孝道观念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孙剑艺教授旁征博引,将传统的孝道观念与历史典故、生活事例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语言风趣幽默。报告结束后,孙剑艺教授还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整个讲座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徐欣欣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