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山大参与世界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研究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16日 09:15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11日上午,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来到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所调研学术科研工作,与何瑁教授科研团队就山东大学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研究及有关粒子高速对撞实验方面的科研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
    北京时间10日下午3点34分左右,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学家在瑞士和法国边界地区的地底实验室内,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27公里长隧道内的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建于日内瓦市郊的欧洲核子中心地下100米,周长27公里,贯穿瑞士和法国边界。两束质子流在LHC内,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在设计的对撞点,两束质子流头对头碰撞。粒子互相撞击时所产生的温度,比太阳温度还要高10万倍,和137亿年前宇宙发生大爆炸时那一剎那的情况相似。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参与制造、维护和运行大型强子对撞机和4个对撞实验(ATLAS,CMS,LHCb和Alice)。中国在这4个大实验中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实验。山东大学物理学院何瑁教授科研团队从1998年开始参加LHC的ATLAS实验,为ATLAS研制400台muon探测器,能够覆盖800平方米的测量面积,是ATLAS实验的第一级触发探测器。所有探测器通过严格检验后表明,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这一结果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赞扬,被ATLAS合作组作为当年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ATLAS合作组和国际高能会议上多次报道,并编入当年的ATLAS工作简报。ATLAS项目负责人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国组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目前,物理学院高能物理实验组的老师正全力开展ATLAS的物理分析工作,集中研究top夸克物理性质,验证标准模型、发现新物理存在的证据。目前ATLAS实验已经做好了实验数据采集的准备工作,并获得了质子束流实验第一张高质量图片。
    座谈会上,何瑁教授简要介绍了山大科研团队参与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情况及其研究价值,同时介绍了团队成员的构成情况及其各自的分工情况,并对科研梯队建设、国际科研合作等提出了建议。何瑁教授团队成员也分别介绍了各自从事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听完介绍后,展涛说,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研究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我们为能参与这样的大型科学研究而感到自豪,对参与科学研究的山大物理学院何瑁教授等表示祝贺。他表示,学校一定会从学科建设、学术评价等方面给予科研团队大力支持,也希望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多渠道社会资源的支持,争取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科技处处长赵显,物理学院院长梁作堂等,以及何瑁教授科研团队成员参加了座谈会。
     何瑁,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加速器高能物理和高能宇宙线物理的实验研究,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高能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78年起参加中日合作甘巴拉山乳胶室合作组,进行超高能宇宙线的形态学及核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1994年加入中日合作西藏羊八井ASγ合作组,进行超高能γ天文学的研究;在美国费米实验室参加过E537(1980-1982)、E705和E771(1986-1988)实验,对J/Ψ、大质量μ子对、粲偶素态、直生光子及B介子进行研究;自1989年起参加BES合作组,进行τ-C物理的研究;1998年参加ATLAS合作组,进行TeV能区粒子物理的实验研究;1999年参加BTeV合作组,进行B物理的研究。承担过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5项为负责人,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1  2 ]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王莉莉 赵立艳 图/王莉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青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