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29日上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张洪明博士和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教授在文艺美学报告厅共同做客文学院第八十一期“新杏坛”。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盛玉麒教授主持讲座。
张洪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诗律四问——兼评《四声三问》”。他首先用朗诵、吟诵、歌唱的音档例证区分了“显性律”(韵律、声律、节律)和“隐性律”(诵律、读律、旋律等),详细探讨了旋律与声调、乐律与节律等关系,指出诗词格律和音乐旋律分属于不同的层次。随后,他又结合声律功能、汉诗声律说起源之悖论、平仄、四声和相关文献对声律与声调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诗律史上两个常识性的错误:即用唐人的格律规则评价六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用明清诗评家的眼光来看唐人的作品。张洪明教授还对比分析了十三辙、儿化韵和英文诗歌押韵,以说明不同介音韵母和不同韵母儿化后的通押与英文押韵的共同规律,从而论证了追求“回环美”是韵律的本质,这是对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最后,张洪明教授对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作了独到而深刻的评论。
胡建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柏拉图问题与生物语言学研究”。他首先介绍了“语言学中的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来源问题。他从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语言学的生成问题,从生物语言学与儿童语言习得方面分析了人类语言知识的复杂性,从而进一步说明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即怎么才能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机制。他认为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获得儿童语言发展的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但仅有数据却是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语言习得和发展的机制。之后,胡建华教授从语言哲学和认识论的高度分析论证了归纳和推理的证明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局限性。他认为,突破局限性的唯一方式就是用事实来证伪,通过不断的证伪达到逐渐逼近客观规律。从逻辑上讲,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虽然无法确定一个科学理论的真,但可以对其证伪。任何人的研究都有难免“盲人摸象”的局限性,都只是“相对”真理。自然科学研究研究中的假设和探索与迷信的区别则在于:科学是能够通过证伪法选择和优化的,而迷信则不能。最后,胡建华教授希望大家像自然科学家一样研究语言,因为语言的种类与生物学物种一样具有多样性特点,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其底层存在的那个简单的起控制作用的规律。
本次活动持续了四个小时,整个活动气氛热烈而轻松,不少同学在报告结束后与二位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在学术上受到了很多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