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为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应然选择。为此,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启动“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计划,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通过六大类课程思政立项探索,在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研究生院和学校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研·课程思政”系列报道,选取有关单位在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深入思考、特色做法、典型案例,予以发布,以资借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国内较早全面参与国际中文教育的高校之一,山东大学为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层面,共设置对外汉语学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语言与文化传播学术博士等三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研究生主要在国内外教育机构从事中文相关的教学、研究与传播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从专业、行业和职业特点入手制定较为契合的教育措施,为此国际教育学院始终不断探索师资教育类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健全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通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养相关的课程广泛涉及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以及文化与跨文化等诸多领域,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空间。
《汉语教学语法》课程的例句教学是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博鳌时间:大咖诊脉全球经济”等新闻语言的选用,向学生传递中国发展的正能量。《体验式文化教学》课程设置“体验式文化教学设计”“向外国人介绍当代中国”等专题,以研讨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为目标,引导学生既能深入学习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能全面理解中国生动的发展现实。《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在讲授统计的假设检验思维时用“疑罪从无”作为对比案例,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展示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建设成就,传递国家治理的善治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任课教师们把举国抗疫的精神和事迹搬入课堂,“援鄂医疗队员信念坚定地奔赴武汉”等成为汉语要素及其教学课程在讲述词语结构分析或词义演变时选用的语料。文化传播课程则对新冠疫情期间的组织体制、社会现象、文化要素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发学生在中外制度与文化比较中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特殊时期发挥价值观引领和以文化人的作用。
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学院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纳入思政教育体系,部分内容以教学和课程的形式进行制度化安排。作为“和合你我”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子项目,“见行•致美”中外研究生文化体验游学系列活动提升了中外研究生的体育美育素养。《中华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体验》课程以参观访问、互动体验、调查访谈等方式,推进学生对当代中国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经济发展、企业风貌、教育成果、民生改善等,让中外研究生全过程、全方面、沉浸式感知中国优秀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发展。
拓展中文教育朋友圈,促进行业理解与思政教育融通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为基础,探索具有人文学科特色的产教学研融合发展路径。为了使更多行业专家走进专业教育,学院将“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与文化传播”“名家系列讲坛”等品牌系列讲座与学校海外专家教学流动岗、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高端讲坛等项目进行统筹设计,邀请欧洲汉语教学学会、加拿大中文教师协会等行业组织,以及海外部分孔子学院/课堂、海外中文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介绍世界各地中文教育现状,反思中国语言文化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贡献力量的使命与挑战。
为切实发挥“新生入学第一讲”的作用,201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泉教授作《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成就与动向》讲座。2020年以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等机构成立和国际中文教育政策转型升级为背景,邀请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作《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讲座。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中国成就以及未来的引领等内容,让学生切实理解“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专业自豪感,最大限度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依托国家政策与平台,促进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融通
教育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想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体验式教育成为一种有效方式。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是国家首批10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在学院依托基地所开设的《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课程中,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学习,学习和体验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当代价值,为“恪守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操守”树立榜样。在此基础上,基地为研究生开设中国传统思想、齐鲁文化等体验式专题课程,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情感认同于一体,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支持本土师资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依托各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研究生。《中华文化才艺》开设三年来,在中外学生同堂授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师生互动、中外同学互动、讲课说课互动”的良性循环,不仅解决了“教什么文化”,而且探索了“文化怎么教”,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推动了研究生从“理解中国”到“传播中国”的角色转型。
随着国内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除实现赴海外教学和国内高校就业外,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逐渐在国内中小学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越来越多的岗位。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纳入免试认定范围。结合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国际教育学院将积极整合教育学领域的校内师资和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学理论、语言习得、教师职业发展等领域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和思政要素提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情怀、人文精神、教师素质和汉语素养的研究生,把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找最大公约数、画最大同心圆。
相关文章:
经济学院多层面探索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融合路径——经济学科研究生育人新机制
“文献”载道,展现山大特色,传承中国文脉
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计算机学院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多维度推进,培养“学马”“讲马”“信马”“用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