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9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三届学术之星奖终评会在中心校区明德楼如期进行,21名候选人逐一上台,向评委展示自己在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评审现场的氛围紧张有序,候选人的答辩内容精彩纷呈。有人深耕哲学沃土,挖掘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有人专注于锂氧电池的奥秘,为提升其能量转换效率和循环稳定性能开拓创新;有人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一批卓越的科研成果反映出候选人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的付出与汗水,代表着山大研究生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优秀学子·丰硕成果
在精彩激烈的答辩环节,21位候选人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基础医学院2019级博士生郭璐璐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文揭示胆汁酸受体配体识别及激活的独特机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生潘瀚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SCI论文12篇,在低维纳米材料的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晓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学术论文,首次证明了纳米级塑料可以被陆生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积累;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忠轩在有机手性晶体以及共晶内光-磁效应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物理学顶级刊物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杨慧聚焦美国参与东亚地区制度竞争的行为机理及发展态势进行追踪研究,其研究观点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
在评审中,专家评委从候选人的学术成绩和科研价值等方面出发,结合申报材料与答辩情况对候选人进行现场提问。评委关注的大多是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分析,同时结合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术前沿动态进行综合评议。
在谈到参与此次答辩的感受时,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博士生孙亚杰坦言专家评委的提问直击要害。“我们在回答时需要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点,突出侧重自己所研究课题的创新要点和学术价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朋表示,“在提问环节感受到了学校评审专家的点评高屋建瓴,专家们的学术视野和精准提问给予我诸多启示,使我能够跳出既有研究的框架,从这场答辩中学习到新的研究视角,发现新的风景”。
评审正式开始之前,参与答辩的21位博士生早早地来到评审现场,他们在负责老师的安排下确定了答辩顺序,在完成设备调试之后便投入了答辩前的准备工作。准备之余候选人之间也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学子们互相勉励,分享心得,共同期待着可以顺利完成一场出色的“学术汇报”。
回顾答辩前的准备过程,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忠轩表示,在候场期间同其他候选人的交谈使他受益良多,“在这场答辩中,我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发现大家对科研都有极大的兴趣,每个人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时都神采飞扬,我觉得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公平机制·科学组织
本次“学术之星奖”评选工作于今年11月中旬启动,经过研究生申报、导师审核通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评审推荐,全校共推荐山东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之星奖候选人39名。其中人文社科组候选人11人,理学组候选人9人,工学信息组候选人14人,医学组候选人5人。
学校对候选人申报信息公示无异议后,邀请40位校内专家分人文社科、理学、工学信息、医学四个组别进行通讯评审,从候选人代表性科研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即从原创性、引领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21名学术之星奖候选人入围最终评审环节。
为了保证答辩顺利进行,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设计了评审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确保所有候选人都能顺利完成答辩,尽最大限度降低客观因素对候选人产生的影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生陈科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培养回国后尚处隔离期,在负责老师的悉心协调下通过视频汇报的方式完成了此次答辩。
从评审通知发布、申报材料审核整理、专家评委的邀请、评审会场布置、视频设备调试,到现场评审的组织,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主办方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参与评审活动的志愿者感慨道:“从9月初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为起点,到如今以研究生学术之星奖评审,所有候选人和志愿者在负责老师的细致安排下,每一个人都用最好的状态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从初审到终评,三个月来每一个加班的夜晚和无数份修改的文件,共同见证了本年度研究生校长奖、学术之星奖以及每一位优秀研究生的诞生。”
大多数候选人在谈及参与此次答辩的感受时,都对组织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表示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有效缓解了我们紧张不安的情绪,这使得我们答辩过程中能够从容思考、淡定展示。”
12月9日下午,经过终评现场答辩和综合评议,最终9名“学术之星”脱颖而出。
学术激励·创新赋能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是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服务学校“学术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学术评选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树立研究生中的学术楷模,展现山大研究生的卓越科研素质,活跃研究生的创新氛围,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进程。
面对候选人在答辩中展示的优秀成绩和出色风采,学术之星奖专家评委在评审过程中不时发出赞许,同时对不同学科候选人在研究生阶段创造的丰硕成果表示感叹。专家评委们表示:“这次评比学科跨度之大出乎意料,这说明不同专业的学子在不同学科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说明学校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升级、学术质量逐年上升。”
参与答辩的候选人之间也对彼此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绩感到振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生潘瀚表示:“‘学术之星奖’是代表着山东大学研究生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奖项,是每个博士生的向往,各个学科顶尖水平的优秀学子都会在这个舞台上全力以赴。”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忠轩表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借这次答辩相互分享着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未知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基础医学院2019级博士生郭璐璐感慨这次学术之星奖答辩使自己收获颇丰,鼓舞着她继续坚定信心,为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积蓄力量。”参与答辩的选手们一致认为,这次参评学术之星奖让他们能够切实感觉到学校的学术氛围愈发浓厚,各领域青年学子投身科研的热情和毅力都令人敬佩。
现场的研究生志愿者也深受鼓舞,他们表示这场代表山大学子最高学力的答辩使现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山大优秀学子对学术的热情,借此机会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优秀研究生在各自领域内所作出的重要学术贡献。“入围学术之星奖的学长学姐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效的学习能力以及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如今,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奖评审已历时三届,组织形式日趋完善,影响力持续扩大,激励了学校广大研究生大力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引导科研突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山大研究生们扎根于广袤的学术土地,行稳致远,上下求索。研究生“学术之星奖”的荣誉必当激励他们以科研创新为己任,永葆科研初心和活力,胸怀责任,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