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山东大学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教育公平。
2020年山东大学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4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位列全国第三;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达到70门,列全国第六,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位列全国第一,社会实践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位列第二,线上课程位列全国第七。目前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216门MOOC,在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22门,在智慧树平台上线36门,慕课课程总门数达到270门,总数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校内开设323个SPOC教学班,选课学生6.7万人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全校逐步推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逐步凸显,在应对疫情,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中,不减少教学活动和保障教学质量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对标国际一流,建设从激励、培训和技术支持全方位服务系统。
2012年被称为世界慕课元年。2013年3月,山东大学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教授来校讲学,以《国内外开放课程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为主题向与会者介绍国内外开放课程的发展历史,结合当时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项目的建设目标与要求,讲解了如何解放思想、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开放教育模式,最终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2013年4月,山东大学召开第一届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讨会,邀请斯坦福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Michele Marincovich教授来访,重点讲述美国高校慕课和翻转课堂创新理念和做法。自此,开启了山东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推出首批2门慕课,进入全国首批上线课程之列;2014年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本科教学工程,启动MOOC课程建设改革项目,确定首批MOOC课程改革立项项目,共有理、工、医、经、法、史、艺等学科15门课程获得校级立项。
为了支持教师理解和准确把握在线课程建设要义,2014年10月和11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分别邀请台湾大学叶丙成博士和美国密西根大学朱尔平博士来访,进一步在建设策略层面推动慕课建设。叶丙成结合两岸三地的高等教育情况和自身经验,就MOOC的发展前景、定位设计、拍摄制作、辅助教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朱尔平博士在山大承办的2014年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论坛上分享了密西根大学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以改善医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015年,山东大学4门MOOC获首批“教育部-超星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建设,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2015年起,学校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经过专家指导和项目驱动,教师建设在线课程和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热情逐步增高,开设慕课和SPOC课程数量逐年增加。
图1:山东大学爱课程平台2014-2020年度慕课和SPOC课程开设数量
随着在线课程的发展,如何确保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关注资源建设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实施。2018年10月,山东大学作为会员单位,加入美国Quality Matters(简称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同时,作为理事单位参加由复旦大学与QM合作联盟,并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课程认证。在支持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中心始终对标国际一流,将最新在线课程建设研究发现引入师资培训。2020年10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以“教学存在感及实现路径”为题,为青年教师讲解如何通过课程精心设计组织、开展有效课程讨论,让学生感知到教师对其学习的指导和关注。同时,中心还将“金课”建设标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设计到培训内容中,对教师提出课程思政在在线教学环境的系统性设计要求。
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过硬的专业化服务工作,预测和研判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可能的发展场景,了解一线教师在线课程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针对当下在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先进的思想理念、及时有效的培训,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采用参与式教师培训,以同步和异步方式,为参训教师提供真实的在线学习体验,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二、从自发到自觉,踏实推进,发挥学科优势,形成课程集群。
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更是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重点发展四个课程集群。
第一,中华文化原典导读系列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学校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发挥“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传统文化学科优势、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优秀内涵融入通识教育教学,形成“中华文化原典导读系列课程”,涵盖了中国古典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包括《<尚书>导读》《<诗经>导读》《<周礼>导读》《<左传>导读》,史部包括《<史记>导读》《<资治通鉴>导读》《<史通>导读》,子部包括《庄子的智慧》,集部包括《<昭明文选>导读》《<文心雕龙>导读》。课程均由国内国学顶级专家担纲主讲,紧紧围绕原典导读,字词句训解有根有据,自成体系,旨在强化学生阅读和理解经典典籍的能力,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提升人文素养,达到“一经通,百经备”的育人效果。
第二,“艺术汇”系列品牌慕课课程。美育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文化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为引导与提升青年学生对于音乐、美术、设计的赏析能力与艺术修养,学校设计制作了“艺术汇”品牌慕课系列课程目前已成为全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慕课课程满足了学生们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多元化与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丰富了学校美育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疫情期间的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下半年,“艺术汇”首批10门课程顺利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受到广泛好评,《音乐导聆》也获评首批国家一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系列化品牌课程“艺术汇”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综合性研究》获得山东大学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和山东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目前该系列第二批10门课程已经上线,第三批10门课程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全部上线。与该品牌线上课程相配套的教材群建设也在进行中,现在已经出版教材2本,并被评为山东省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另有8本教材正在撰写中,预计2021年全部出版。
第三,基础学科系列精品慕课课程。李克强总理说,要提高人才素质,就必须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良好导向,营造鼓励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氛围。山东大学致力于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精品慕课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山东大学《物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物理》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系列MOOC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和智慧树平台在线开放授课,构建了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大学物理—医学物理学—物理与文化”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群,覆盖了理工医文各个专业基础物理教学,形成完备的基础物理在线学习资源体系,选课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次,取得良好反响,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建立起利用在线资源进行基础物理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开展山东大学三地八校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利用,支援新疆喀什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进行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和MOOC化教学模式改革,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山东大学数学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慕课课程16门,其中,蒋晓芸教授的《高等数学-微积分》入选最热课程Top20,蒋晓云教授主讲的《高等数学(2)》、《高等数学-微积分》,秦静教授主讲的《线性代数》和张天德教授主讲的的《数学竞赛宣讲》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蒋晓云教授融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以及系列教材为一体的教学成果“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公共课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四,齐鲁医学系列精品慕课课程。学校齐鲁医学学科已经具有160年办学历史,一向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持续推进课程现代化,2015年,在全校率先采用学院集中立项的方式,先后遴选资助三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项目。在自主选题基础上,统筹考虑学科分布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针对部分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和专业进行重点布局和支持。已经建成包含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疾病学基础、医学人文等系列慕课课程模块,涵盖通识教育、专业必修、前沿技术发展等层面,学科门类相对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学习需要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截止2020年10月,山东大学医学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累计上线课程61门,开课258期,课程数量、选课人数均位居国内高校医学类课程前列;28门医学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院校之首,其中一流线上课程17门,占全国同类课程10%。自2014年起,《生理学》课程率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局部解剖学》利用SPOC模块实现了在线学习和实验室实地解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医学课程逐步实现了“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线下通过翻转课堂、PBL、增加实践操作、床旁教学等方式,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2018年,“基于信息化的《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获评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生理学在线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获评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面对教学新常态,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在线教学。
疫情推动高等教育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在线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大学在微专业项目和在线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微专业建设是学校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为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探索。山东大学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学习,具备该领域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着力于有效弥补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及培养周期过长问题,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衔接,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微专业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微专业一般10门左右课程、20学分左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微专业证书。2018年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在爱课程网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也是全国首个正式推出的在线微专业。2019年底学校正式公布《山东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的指导意见》,将微专业建设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丰富了一流本科教育“山大实践”内涵。2020年春季,经全校各单位申报,学校组织评审,最终立项建设17个微专业项目。这些项目来自全校10个学院和研究院所,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医药科学等领域,内容包括创新转化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国际中文教育、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生物微电子、多元智能、航空超精密加工、医学植入体增材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与智能建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卫生检验、医学数据、健康管理与政策、老年与慢病照护、心身健康与维护等。
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新冠疫情期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建设具有中国质量、世界水准的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履行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责任,,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力量。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优质课程资源,大力推动国际化在线课程建设出台《山东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1)》,建设对标国际一流的来华留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发挥课程平台信息化教学的集成优势,实现一校三地国际学生协同培养。2020年立项建设274门全英文国际化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0门,学科平台课程群39门,专业课程群185门,已经在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22门慕课课程,数量位居国内院校前列。
此外,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传勇教授。刘传勇教授是第一批国家精品慕课课程负责人、是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者,也是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师和政策推手。本文以对他的采访作为结语,既是对山东大学在线课程建设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建设的展望。
记者:刘院长,请问“您理想的在线教学是什么样?”
刘传勇:理想的在线教学:人人可学,高质量学习。对于慕课课程而言,中国的慕课建设从教育部2003年开始推进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展而来,算是在线课程3.0,基本的教学资源来源于大学课程,目前以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居多,选课的学生也以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这些课程的建设在共享教育资源、解决边缘地区高校优质资源缺乏等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的在线课程基本覆盖了各层次(本科和专科)、各专业,高校的学生,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基本达到了人人可学的程度。不过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大一个群体,就是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人,他们为提高岗位胜任力所需的知识,是否能够通过在线课程满足,目前还不得而知,至少从慕课课程的学习者来看,社会学员的占比不高,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深入分析研究。
对于高校内的课程而言,部分高校可能为了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引进了其他高校在线课程,充实到在校生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不过也应该看到,线下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质量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校生的大多数课程,至少是骨干课程,不应该被在线教学所替代。拥有了在线教学资源后,学校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新教学理念,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把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改造为混合式教学。我2017年就在高校医学教学研究上发表文章《医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挑战与机遇》,预言混合式教学可能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哈佛大学Richard M.Schwartzstein博士和David H. Roberts博士同年也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文章《Say Goodbye to Lectures in Medical School - Paradigm Shift or Passing Fad?》,倡导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因此,在在线课程已经比较丰富的前提下,结合学科特色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建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是“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向。教育部推出的五类一流课程建设计划中,混合式课程的数量最多,这本身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相信一流课程项目也会推动和加速这种改革。
记者:刘院长,请问下一步您打算着重做哪几件事情?
刘传勇:山东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国内多家平台上线的课程已经达到270门课程,“十四五”期间预计将达到500门左右,覆盖多数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和多数通识课程。山东大学这一轮在线课程建设采取的是精品化战略,所有课程都必须达到各公共平台上线、对外开课的要求,所以我们能拿到比较多的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目前是32门,位居全国第七,和我们国家级一流课程总门数在全国排名相近。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持续推进精品慕课建设,重点建设系列化慕课课程,除了经典的专业课程外,基于学科特色的系列通识课程、微专业课程和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医科课程,以及国际化课程,都是我们建设的重点,争取所有的本科专业,特别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都能建设系列的精品慕课课程。
另外一项工作就是推动混合式教学。山东大学在推动慕课课程建设之初就同时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改革,2015年和2016年立项了两批翻转课堂项目,这批课程多数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混合式课程,这也是我们首批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全国获评数量最多的原因。前面说过,混合式教学将来将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建设在线课程,一个是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目前,第一个困难正在逐步解决,我们自己有了近300门慕课,而且都是基于校内课程开发的慕课,这些资源本身就可以拿来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资源,我们学校教师也在爱课程引进了其他学校的部分优质在线课程,再持续几年的慕课建设,线上课程这个困难就基本解决了,“十四五”期间最大的任务就是指导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山东大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教育学背景,在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不适应我们建设高质量教学的需要,下一步在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基层教学组织层面都要设置相应的教师培训模块,三个层次齐头并进,协助老师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希望到“十四五”末,能够实现多数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目标,都能达到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要求,山东大学的本科教育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本文系《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报告》(2020)约稿,经编辑部同意,在本网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