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诗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鉴赏”讲座举行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12日 09:04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0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耿建华教授应“逐日诗社”邀请,在理综楼115教室作了一场题为“新诗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鉴赏”的讲座。
耿教授从新诗与山大的历史讲起,介绍了闻一多、臧克家、高岚等前辈在山大时的创作状况,回顾了山大早年从中文系的云帆诗社一路走来的历程,及培养出的如韩冬、王川平、杨争光等知名诗人。他说,大学生中有很多热爱诗歌的人,许多作家如鲁迅,都是由诗歌起步的,老师们当中也有‘山东大学诗词协会’;山大有这样一种诗歌传统,是山大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社会上普遍对诗歌不看好的现象,耿教授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整个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整个社会转变后,文学也必然发生变化。现在的文学分为三类:一是传达政治声音的主旋律文学;二是面向市场的俗文学;三是像诗歌一样的纯文学作品。纯文学更讲究文学审美、文本热情,虽曲高和寡,却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平和思想高度。
而对于当今诗歌界团伙化、功利化、照搬外文诗、口水诗、非文化等不良现象,耿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做了一针见血的批评,随后提出了关键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
他认为诗歌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应该具有意象化、高度凝炼、抒情性与节奏性。针对这几个特征,耿教授联系各位著名诗人的名作加以讲解,告诫同学们:“诗歌意象化是要将主观情志转换为具体载体”,“诗歌写作要有创作性,不能重复别人”,“散文是糖水,而诗歌是糖精,要小而精炼”。
针对在座同学提出的“李商隐的作品如何解读”、“古诗演变为新诗是否难以表达原意味”等问题,耿教授均一一耐心作答,详细讲解。]

【供稿单位:文学院记者团    作者:张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