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保持和发扬山东大学优良学风

发布日期:2003年09月18日 09:52 点击次数:

记者:近年来,学风及学术道德问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教育部也于去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我校在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王校长: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基础工程,其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我们山东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学术传统、学风严谨的百年老校。近年来,山东大学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校已有的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也从整体上得到了维护和发扬,这也是我们山大人为之自豪的。
今年,我们山东大学也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以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学校已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山东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试行)》,这两个文件已被山东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全文印发,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我们还正在准备起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深化道德教育,多层面努力,形成全面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切实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对此,学校在今年的《行政工作要点》中已有明确要求,此外,展涛校长提出,要加强山东大学文化建设。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无疑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记者:学界在言及学风与学术道德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就是“学术腐败”。今年初,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呼吁:把学术界的一些不良现象笼统地称为“学术腐败”是不科学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腐败不宜混为一谈。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校长:我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失范”这几个概念。学术腐败的对象或者主体应是掌握着学术资源的人,比如,资金分配权的掌握者,这些人如果在资源的分配或运用中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就是腐败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术腐败。可见,学术腐败的行为主体主要不是学者,因为从事学术事业的大多数学者并不直接掌握着学术资源,相反,他们是学术资源的需求者。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活动主体在学术活动中不遵循学术规范,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比如,自然科学领域中故意纂改、伪造实验数据或者试验结果的行为,再比如,考试作弊等等。学术失范主要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或者与学术相关的特定方面,对学术群体而言,规范供给不足,无章可循。例如,某一单位的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所以,我认为,目前出现的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学风浮躁、制造泡沫学术等现象,基本上都是学术不端行为,将这些行为称之为学术腐败是不合适的。
另外,我还想说,我国目前出现的学风不正、学术道德下滑的现象,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科研活动也仅有20多年的时间,再加上,我们的学术活动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学术不端行为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它。我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各项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相关制度建设的到位和严格执行,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是能够得到克服和治理的。对此,我很乐观。

记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做过12年大学校长的唐纳德·肯尼迪在其《学术责任》一书中说:“如何公平合理地处理有关不端学术行为的指控,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大学的问题之一。”您认为,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大学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王校长:首先,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应当是自觉、自律的,它应当承担起自己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珍惜自己的声誉,不辜负社会的期望和信任。其次,学校应当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构,既能够防微杜渐,尽量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又能够在问题出现后,公正合理地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道德。
尽管我们山东大学的学风是优良的,在学风和学术道德上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惩戒措施。事实上,这一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阶段性成果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意见》和《规范》。尤其是《规范》,在学术道德规范、惩戒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还有赖于相应机构的健全和有效运行,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者:中山大学为了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让老师们专注于学问,在全校选出了200名教师,发给特殊津贴,这些教师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参加业绩考核。您如何评价这项制度?
王校长:中山大学的这一做法,是在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管理机制方面的有益尝试。这一制度的建立至少以两个假设为前提:其一,选出来的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学术责任感的,他们在学术上积极上进,“不用扬鞭自奋蹄”;其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所必需的。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这一制度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科?大家都知道,有些学科,尤其是应用性学科,它的科研成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建立起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管理机制,让老师和同学们既能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又不感到太大的压力,在一种宽松的环境里愉悦地进行教学科研,的确是一个难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并且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山东大学也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寻求一个大家取得共识的“平衡点”。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正在考虑对我校关键岗位的100多名教授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正;还有,从2001级研究生开始,学校不再统一规定毕业前的论文发表要求,而由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标准,上报学校后,由学校进行发布。

记者: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是加强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刚才谈到的这些内容,大都集中于他律方面,那么,自律方面呢?
王校长: 道德与自律是一对相随的概念,对于一名学者而言,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良好的学风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一名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的根本,是其必备的素养,是从事学术事业的职业道德。学者之间的学问可以有高低之分,但在学术道德的要求上没有两样。我在《意见》中坚持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一流的科学研究与高尚的学术道德情操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学风,必然与科学发现一起被世代传颂。相反,那些急功近利,为职称、为虚名、为实利而粗制滥造的人,那些不惜媚于世俗、热衷炒作的人,那些置学术信誉于不顾,以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手段博取一时的名利的人,或能逞于一时,但必将被科学发展进程淘汰,或现形当世,或贻笑后人。”因此,山东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必须强化学术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山东大学负责、对我国的学术事业负责。
《意见》也用大量篇幅,分别从认清自己的学术使命、具备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强化学术自律意识、保持自由独立之品格、树立法制观念等五个方面,对我校的师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也会通过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制度化、“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等办法,强化、引导学术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

记者:我国一所大学的校长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如果说大学学风建设在高校管理者这个层面上重在制度建设、环境建设,那么,教授这一层面呢?
王校长:这种提法非常对,非常深刻。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活动的两大主题,而教授则是这两大活动的进行者和体现者。可以说,一所大学的声誉系于活动于其中的学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学是生产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学者则是知识创造、学生培养的直接承担者。学者的学风和学术,对外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形象,对内,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生。换句话说,整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学术,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山东大学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批批学界名家宿学的积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意见》的第一部分谈到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时,先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每个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本人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然后才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加速山东大学发展,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只有山东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我们山东大学优良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传统才能得到保持和发扬。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讲到这里,我们就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学术道德是学者学术生命的根本保障;学术道德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保障。有了高水平的学术,有了高水平的学生,就有了高水平的大学。所以,学风和学术道德也是一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保障。

记者:从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加强学校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需要学校、教授、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怎样才能在进入学术领域的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呢?
王校长:我们山东大学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逐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意义重大。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今年我校的研究生数量将要达到9000人,以后会在这一规模的基础上略有增长。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从这一点来说,你提的这一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好。
我想,要让我们的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具备优良的学术道德,同样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努力。从学校角度来说,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培养结构、充实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努力,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优秀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已经开展的各种讲座,通过一些学术大家开讲座、做报告,让这些大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影响我们的研究生。我们还要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引入课堂,将其列为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除了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外,学校还要把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和学术道德水平,列为评价和考核(比如评定奖学金、学位授予等)的重要指标,以此来约束我们的研究生重视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培养。
从导师角度来说,一方面我们的导师要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的导师要做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楷模,要通过自己规范的学术行为和高尚的学术品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导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不仅要“授业、解惑”,也要“传道”,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遵守学术规范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提出严格的要求。另外,导师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我们研究生的生活,减轻他们生活上、学习上的压力。融洽的、富有亲情的师生关系是一个美好的传统,也非常有益于教学和科研。在今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我们又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不仅是在校学习所必需的,也是以后从事任何一个职业所必需的。现在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将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我们的研究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和学习时间,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自律,做到“德业双修、学行并重、勇于创新”,夯实做人的基础,为未来的成功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无悔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记者:我校学工部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我校尤其是广大研究生中间开展“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对于此项活动,您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王校长:首先,我要说,这一活动很及时、很必要,很有意义,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我校的学术道德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对此非常支持;其次,我们希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人人有责。希望能够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大家能够在讨论和对话中取得更多的共识,形成更多的建设性的意见,为我校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也相信,只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热情参与,献计献策,我们山东大学一定能够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气,而山东大学也一定能够办成真正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此,我也代表学校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的强烈责任感,谢谢大家的真诚奉献!]

【供稿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心    作者:张敬峰 刘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